吴承典:“图片”的转移 2012-11-20 16:07:28 来源:艺术国际作者博客 作者:吴承典
图片的概念是在90年代末期形成,栗宪庭关于艳俗艺术的展览中,那些像盲流一样的先锋艺术家们借用摄影的方式,在摄影棚使用夸张的摆拍,或经过电脑的拼接处理,来充分表达对现实批判、否定传统值的观念,为极力与传统摄影拉开距离而确定的一个广义的名称,之后称之为观念摄影。

吴承典

“图片”的概念是在90年代末期形成,栗宪庭关于艳俗艺术的展览中,那些像盲流一样的先锋艺术家们借用摄影的方式,在摄影棚使用夸张的摆拍,或经过电脑的拼接处理,来充分表达对现实批判、否定传统价值的观念,为极力与传统摄影拉开距离而确定的一个广义的名称,之后称之为“观念摄影”。“图片”保留了摄影的手段,包括设备、技术、媒介、呈现方式,因为在前期的准备中,艺术家构思、计划都要进行大量的的工作,像电影剧本似的文案,勾画草图,选择场景、查看场地,选择模特、服装、道具、灯光、化妆,拍摄期间的场景搭建甚至要十多天的时间,参与的人数几百、上千。场面之大,犹如电影的拍摄。后期制作上要动用一个团队,大内存的电脑,耗时数月或一年时间。传统的“在一瞬间凝固一个真实的世界”的概念已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摆拍成为观念摄影的重要表达的手段之一。

图片在市场受到追捧之后,大量摆拍的图片作品铺天盖地,或使用电脑技术,矢量图,运用广告公司的方式批量的“设计”作品。绝大部分作品空洞、做作,只追求表面的华丽或刺激,缺乏清晰的观念。像暖冬的雪花,飘飘洒洒,落地消融。

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国内艺术家的好日子到头了,伪观念的作品迅速贬值,退出了市场。靠“设计”艺术品一夜爆富的想法破灭之后,艺术家们有的改行回去继续做商业设计,有的沉下心来冷静思考。随后,没有商业市场的行为艺术、影像艺术、新媒体艺术作品开始大量出现。其中有不少人明显是想借作品搏人眼球,个别行为艺术的出现,靠生猛和意识形态搏出位,依然沿用了80年代末期简单的二元对立法则。而作品本身没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没有艺术品触及内心的震撼,缺乏思辨和人文情怀的观念,传达给社会的只有草莽精神、空洞的面具和简单的行动,到头来损害的是当代艺术家自身的形象。

由观念摄影到观念影像的转移,并非仅仅是形式上的转移,而是艺术家自觉探索当代艺术语言、自觉审视既定模式的批判性态度的体现。米歇尔《图像理论》中说道:“图像转向……是对图像的一种后语言学的、后符号学的重新发现,将其看作是视觉、机器、制度、话语、身体和比喻复杂的互动”。可见,“图片”到影像的转移并非简单的形式上的转换,而是关乎图像学、社会学、文化特征的学术语境的新方向,或许是新观念实践高潮的又一次到来。

观念影像的大量出现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虽然张培力的早期录像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价值,现在看来,其录像作品更像是一件行为记录的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影像作品。影像包含的范畴有流动影像、图片、新媒体艺术等。运用摄像机使景物经过光学镜头聚集成像在CCD(摄像器件)上,经过CCD的光电转换作用把运动的或静止的被摄对象变成视频信号,这个信号经过监视器的电-光转换,变成可视的图像( 直播),或用录像机把视频信号记录下来(录像),这一行为过程就叫做摄像。观念影像通过后期的编辑、剪切、配音、蒙太奇手法的拍摄,就是看似无序、混乱、极端个人化的类似电影形式的观念传达(通过大众媒体传播的宣传、娱乐形式的影像艺术不在此讨论范畴)。观念影像的意义在于凝固的观念摄影通过时间的转换,继续以批判的姿态传达艺术家的观念,不论是主观还是被动,艺术家的观念通过导演的方式成为影像。其手法融合行为、装置、声音、表演、绘画、三维动画、电影、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全新的表达方式把以上多种形式的边界打破,将电影带入当代艺术的实验性语境里。带给我们的是画面的延展和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影像里事件的发生暗示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性,观众不得不驻足观看。

观念影像的以下三点是值得关注的。

一.心理暗示

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在观念影像里起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Matthew Barney作品大量的寓言式神话,给人强烈的心理暗示,影片中赋有隐喻的图案代表了艺术家观念的本源,当你读懂他关于“睾提肌”的观念而联想到自身的肉体器官时,强烈的心理刺激让你周身都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同时又会得到极大地生理满足。影片中的性暗示强烈而复杂,甚至可以回归到童年的性幻想,观众的心理诉求得到回应。

二.情景再造

在所有的影像里,情景的再造是必然的表现手法,当代艺术家将极具个人化的主观臆想通过电影场景再现,梦境的搭建和冷静的思考是情景再造的条件。杨福东的《竹林七贤》、《断桥无雪》等,都是通过现代的人物、场景,将典型的人文情怀再造出来。赋有古代山水意味的场景、历史典故的叙事,平静、缓慢、略带忧伤的气质。时空的转换传达出艺术家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梦境。

三.现实的回避和虚幻的满足

艺术家利用电影的手段表达批判的态度,是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找到了一座桥梁。多种手段的运用,无逻辑的、叙事的、非主流的……看似混乱的情节和怪诞的场景,内心真实的表达和对现实批判的态度都会不自觉的流露。巨大的屏幕面前,艺术家和观众内心的交流、互动是持续不断的,共鸣由此产生。从社会、集体、个人的种种表象寻找知觉,通过虚幻的、流动的图像表达出批判性的叙事,是观念影像艺术家通过影像艺术解构现实的思考。

当代艺术家通过“图片”转移到观念影像,其精神实质是对实验艺术的不断探索、手段的丰富表达。展示影像艺术如何介入当代艺术的互动所带来的全新感受。触发我们对社会现实生存的关注,对自身内心经验的梳理。也涉及到了观念艺术与影像艺术结合以后的发展、方法、相互影响的讨论。

 

【相关阅读】

范美俊:新媒体艺术名实考论

连州国际摄影年展:重用艺术家,启动新媒体

陈邵雄:新媒体于我只是艺术创作的“措辞

 


【编辑:于睿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