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光温”作品《佛像》局部
编者按:由品画廊主办,徐钢任策展人的 “光温——杨茂源绘画展”于2012年11月17日开幕,展览开幕前,99艺术网专访了艺术家杨茂源。有人说了解杨茂源的沙漠考古、探险经历就能理解他的作品,借用杨茂源自己的话来说,艺术是一种“经验”,二十多岁时在新疆的旅行始终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的创作。但他的“经验”显然更加敏锐,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感受也更为丰富,他曾用文字极为简练地描述在沙漠的经历和儿时的故事,色味俱全,立刻能够唤起人们感官的记忆。他的画亦是如此,可以忽略来由和意义,让观者最为直观地通过色彩的流动与变换感受时间的温度。
99艺术网:杨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99艺术网的专访。首先请您介绍下17号在品画廊举行的新个展“光温”展出的作品。
杨茂源:展览的名字“光温”是策展人徐钢起的,我觉得特别好。这个名字很中性,没有什么情绪,但里边隐含着我以前的一些工作经历。这次展出的作品就是我以前工作的一个延续,我从07年开始做关于光的一种测量,光有一种特殊的形态存在,我们平时不是特别清楚。一天内任意时刻都有一个温度指数,并对应于光谱中的一种颜色。光的温度越凉,光的颜色越深。从07年开始很多年我会陆续测量北京每天从早到晚的光的温度,将其记录下来对照色谱画出时间的颜色,逐渐积累而形成一个“光温”数据库。我比较喜欢一件事物有一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光可以涉及到很多领域,这些新作品中包括了佛像系列、人物系列等。佛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被风沙腐蚀的佛像是一个表象的东西,我这次只是借用佛像的外在形象去表达一个比较物质化的现状,一个现实。在人物系列中有一幅昂山素季,我在某一个时间突然就关注她了,她的人跟那个光线、温度有关系,如同佛像,是一个固定的东西,有着固定的含义。《北京天空》画了两个压抑的人在尖叫,这两个人物没有身份,就是人本身,是一种情绪。因为我常年生活在北京,我特别知道北京的天空是什么样的,这是我个人想法的自然流露。
99艺术网:徐钢老师的展览前言中写道您的作品核心是关于深度时间的一个探讨,能不能给我们具体讲一下所谓的深度时间指的是什么。
杨茂源:这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一种方法。很久以前我去西部旅行、探险的时候,突然走进了荒野的环境,人处在那个环境里思考的问题很容易跟在城市里边不太一样。比如你睡在戈壁滩或者睡在沙漠里边,晚上看到满天的繁星,大熊星座开始在左边,等你醒来的时候会跑到右边去。这样的天体运动会让你觉得自己处在巨大的时空里边,你会体会到这样的一个变化。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会对时间、时间的痕迹、地域性对于人的影响等等比较感兴趣。
99艺术网:您的创作都是与个人经历密不可分,表达的自己一种体验、一种感受是吗?
杨茂源:对,我觉得我的工作是一种了解人的方式。人是一个很复杂或者说很缜密的东西,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我特别了解某个人,或者我非常了解我自己。我通过艺术手段不断地感受、体会我的变化以及我对于生命、对于时间的判断。这次展览也跟我之前的沙漠旅行有关,二十多岁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那个时期你遇到的感兴趣的东西很难消除掉。对于光的表达,对于时间的思考等等这些因素我一直离不开,也不存在着要摆脱或者继续的选择,现实就是这样,这么多年来我的很多创作包括一些雕像都跟那些因素有关。
99艺术网:您不愿意把自己的工作称为一种创作,是这样的吗?
杨茂源:对,人太渺小了,你不可能没有上下文就创造出什么,有的东西根本触及不到。你所能感受到的就是自己的一种情感或情绪,包括你的经验,然后通过艺术、通过你的工作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来。我对自己的工作有特别强的认同感,但作品完成后我就变成一个局外人。有时候你创作一个东西,创作出来以后别人思考和欣赏的角度、理解的东西跟你所考虑的完全不一样,这是艺术给我们提供的有意思一点。任何一个有生命的东西都可以自己生长,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会赋予作品不同的因素,使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丰富,艺术应该是这样的东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