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前波画廊
前波画廊于2000年末在纽约创办,12年间,前波画廊不仅地理位置发生了改变,由纽约搬到了北京草场地,而且为提升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关注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继续提出“两条腿”走路:与成功的艺术家进行项目合作,培养年轻艺术家。
卖家具的画廊主
茅为清80年代中期从中国到美国,到美国后很多时间都是在画廊、美术馆里度过。那时他还不知道中国的当代艺术,直到1993年,他接触的第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展览是洪浩的一个版画展,他收藏了洪浩第一次商业运作的版画。1998年,高名潞在纽约的亚洲艺术中心与PSONE合作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回顾展,这次展览让茅为清兴奋不已。
1999年,他辞掉了被他成为“精神监狱”的画廊财务分析师的工作,开了画廊。为了让画廊持续下去,茅为清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卖中国古典家具,一年策划两个跟家具有关的展览,然后把赚的每一分钱投入到中国当代艺术中,每年办4、5个当代艺术展览。
在茅为清看来,当时的中国当代艺术还处于一个需要扶持的状态:“那时候没有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更多在做推广工作,但是我相信肯定人家会认知、会喜欢的,所以我两条腿走路平行,到了03年以后才开始把我所有的精力投入在中国当代艺术。”
前波画廊的纽约时光
前波画廊的第一个展览是吕胜中个展。吕胜中的作品是在典型中国传统的概念植入新的当代艺术尝试。茅为清表示:正是因为吕胜中的中国印记,才选择了他。在画廊和艺术家双方的努力下,展览取得了很好的反响。《纽约时报》给了很好肯定的评价。作为画廊第一个展览,这已经达到了茅为清想要的效果。
吕胜中个展的成功,是前波画廊良好的开端,先后代理了吴荣、洪磊、洪浩、尹秀珍、冯梦波、王天德、杨诘苍等艺术家,并开始将关注的角度转移到年轻艺术家身上。邬建安与前波画廊建立合作已有7、8年了,最初开始合作是源于老师吕胜中的介绍。在吕胜中的一再推荐下,茅为清在去机场的路上去看了他的毕业展,并决定开始合作做展览。
画廊成立一年后,美国9.11发生。茅为清经历了十二年画廊经营生涯中的最低谷:每天晚上睡不着觉,想着房租怎么交、员工的钱怎么付,很现实的每天要面对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幸好挺过来了。2007年,开始有人不断地建议茅为清回国。考虑到代理艺术家80%在北京,茅为清将画廊从纽约搬到了北京草场地。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看未来
不管是对于艺术家的沟通和交流,还是经营画廊方面,茅为清都带有一些理想化的坚持。业内人士都知道他对油画不是很感兴趣。茅为清认为,他生活在未来,相对于西方运行几百年的油画创作来说,他更亲睐新媒体,像摄影、录像、新的材质等等。
中国很多的投资人或藏家的重点,可能放在一些传统的艺术品以及传统的载体、媒介上的一种尝试,茅为清把原因归结为中国当代艺术和收藏历史较短。在茅为清看来,中国相对来说是一个新的市场或者是新兴的事,而且国外艺术教育也比中国要健全。但是,收藏一定会改变现在的模式,真心收藏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
前波画廊代理的艺术没有东、西方之分。 茅为清认为强调中国是一个非常局限的话题,随着讯息发展,标准最终会变成一样。有人说他做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他马上进行纠正:我做得是当代艺术,只不过艺术家来自中国。
年轻艺术家需要坚持和思想
邬建安一毕业就与画廊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在几年的教学观察中,他发现,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想当艺术家,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有这种想法。坚持艺术理想的人生活特滋润的比例也不高。通过和画廊合作,能够靠销售艺术品生活的大概能占到20%。坚持的品质让邬建安特别感动。
梳理七、八年与前波画廊合作的经验,邬建安给年轻艺术家分享了两点经验:第一,要了解艺术史,建立一种意识。技术和技巧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和认识;第二,要加强艺术修养。除了艺术史,还要具有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的视角。这个观点得到了茅为清的支持,把“艺术”一分为二来看,前波画廊在选择年轻艺术家的时候更注重“艺”和原创性。
真正专业画廊的工作不可替代
茅为清特别强调专业画廊的重要性:“有时候大家觉得画廊只不过是把艺术家的东西搬过来再找一个空间陈列一些,找到有人能够买就完了,实际上不是的,一个真正专业画廊做的大量工作是很多没有办法替代的。” 拥有藏家和画廊主双重身份,茅为清也非常看重这一点,他为画廊的角色定位很明确——为藏家和策展甄选好的艺术家进行培养。
茅为清先后在纽约和北京经营画廊。在比较两地的经营差异时,茅为清特别强调细节。回国后经历了一些磕磕碰碰之后,可喜的是,以前不被大家关注的细节开始收到重视。对于未来,茅为清表示,前波画廊还会继续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继续和成熟、成功的艺术家进行项目合作,帮助他们联系大的展览,与不同的机构发展合作;另外一条腿就是培养年轻艺术家,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作品。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