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导演克里斯·巴哈蒂的知名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音乐教育带给一群童年充满阴影的孩子不一样的人生。图为电影剧照。
“让艺术走进校园”是法国社会党的第19号计划,也是弗朗索瓦·奥朗德在竞选法国总统时所做的承诺之一。当地时间11月14日,法国文化部部长奥雷莉·费利佩蒂和法国教育部部长文森特·佩永在部长理事会上介绍了一项关于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的计划。
据介绍,该计划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校园,总数约700万欧元的项目费用将会在今后几年内陆续投放。法国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创建一个艺术轨道”,使其遍及学校生活、艺术实践、与艺术家会面、参观博物馆、传播地方的优秀措施和开设艺术创造教育等方面,而艺术教育的重点将会放在偏远地区和优先教育区。把重点放在这些地区主要考虑到两个因素:首先,这些地区都远离歌剧院和博物馆;其次,艺术教育在这些地区相对更加缺乏。费利佩蒂表示:“我们不仅要在审美上给学生带来冲击,也要促使他们对文化和艺术有同等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往届多任教育部长和文化部长都曾试图对艺术史教育进行改革,但每次改革都会遇到“义务教育还是辅助教学”的界定问题。因为艺术史在欧洲被看做人文科学,是一门需要艺术史专家用多角度的观念来分析、思考和总结的独立学科,既是基础学科也是附属学科。现如今,根据计划,艺术史已成为法国小学至高中的必修科目。尽管具体安排尚未公布,但可以确定的是,艺术史今后将占据初中历史科目的1/4、音乐和雕塑艺术科目的一半。此外,视觉艺术、雕塑艺术、艺术应用、音乐、电影视听传播、舞蹈、戏剧之类的艺术教育也已纳入小学至高中的教学大纲,将作为辅助教学供学生自行选择。
课外的艺术教育也受到法国政府的重视。据法国文化部统计,20%的在校学生在课外加入到与艺术家会面和其他文化项目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到附近的博物馆进行参观。在今年5月发布的白皮书中,法国考古和艺术史教员协会提出,艺术教育不应只建立在能力的培养上,更要注重意愿的培养。
对于政府的艺术教育计划,法国艺术行业的很多专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法国钢琴家、作曲家让-弗朗索瓦·兹伊热勒强调,政府的确应更多地参与到艺术教育工作中来,做个好榜样。法兰西学院院士、卢浮宫前董事长皮埃尔·罗森堡表示,比起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天赋,更重要的是教授他们艺术语言和风格,让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性看到不同的作品。“在我看来,应让专业人士、专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教员、拥有中学师资合格证书或艺术史教师会考合格证书的人来教授。”
小提琴家迪迪埃·洛克伍德认为艺术家应充当楷模的角色,参与到学校中去,让学生了解他们,成为年轻人的偶像。“如果每个学院都有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支持的话,我们可以想象这将会带来多大的正面力量。”格勒诺布尔国家当代艺术中心Le MAGASIN负责人伊夫·奥普提塔罗认为目前计划的决策还是太过复杂,并且通常的想法是文化必须服从于教育。“但我认为,参观博物馆、与艺术家见面等不应该太学术化,孩子们需要那份愉悦,如果缺失了这份愉悦,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对此类接触的兴趣将永久关闭。”
欧洲其他国家的艺术教育
德国:德国希望能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增强国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为此,德国联邦教育部在2007年下达指令,要求大力发展艺术教育。德国小学每周用5个课时进行音乐和绘画方面的艺术教育。一般而言,德国小学的课程在下午1点时结束,小学生们会用下午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和乐器学习。到了中学阶段,学生则可以在德国中学毕业考试时加入萨克斯、小提琴或长笛的特长考核。
英国:为拉动国内就业和经济发展,英国有1/4的学校开启了戏剧艺术和雕塑艺术课。但新的中学毕业文凭EBacc代替现在的GCSE后,当地中学生将把精力主要集中在英语、数学、科学、外语等5个基础学科上。对此,英国皇家歌剧院的负责人、泰特美术馆的负责人,以及一些建筑师和剧作家要求教育部长审查中学教育改革,呼吁政府更加重视艺术教育。他们认为,英国在创造力方面应该处于世界的主导地位。
意大利:在意大利,高中之前的艺术教育是义务教育,高中艺术教育每周大约两小时,包括音乐课、图形艺术课等,与宗教课一样作为选修课出现。意大利中小学艺术教育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由学校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自行决定,小学和初中的艺术课程不以分数评价,而是由老师写评语。初中虽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学习一种乐器,但没有水平限制,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课程。每年5月,意大利还会为高中生举办主题不同的音乐节,由各地选送优秀节目到罗马进行演出,国家会给予参加演出的学生一定的奖励。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