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书法圈中不时会冒出“危机来临了”的声音,加以分析,要么是想当然,“书法快完蛋了”;要么是泛泛而谈,“喜爱书法的都是中世纪人物”;要么故作耸人听闻,“我宁愿尊敬妓女也不尊敬书法家”,一时间伪命题流行。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一生中不可能完全一路平坦,常常会遭遇一些大事小事,甚至不测之事,所以“忧”成为人的七情六欲中最基本的形态,进而确立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人最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态度:一是付诸行动,按照规律办事,“小心驶得万年船”;二是口号化,将“忧”放大至“杞人忧天”,整天就是“狼来了”的口号,到最后成了一种“假想敌”,觉得不来点虚的不足以忽悠人。危机口号化是最大的危机。
书法的发展如今确实面临一些危机:核心价值观缺失,书家各有各的“山头”,各自的利益地盘;个人心态浮躁、人文精神空洞的精神危机;远离汉字书写、提笔忘字的传承危机;制作、图式等唯技术化的危机;书法远离大众,变得高高在上,脱离现实的危机等等。这些都属于来自内部的危机。同时还有来自外部的危机,主要是对西学的盲目崇拜,无学术功力消化,生吞活剥,囿于转述,加上无法与古典书论实现对接,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升华进步,无自身的理解,更不用说创见,最终是书法理论由语汇而至体系出现异化。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实践必然是盲目的。如果把所表现出的危机集中起来看,从根本上是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造成的。书法从过去的价值混沌到如今的利益明确,从实用到艺用,从市场化发展到极端功利化,可一分为三:一是形式化,涵盖美术化、装饰化、工艺化,书写性失去重心,本末倒置;二是商业化,为了迎合市场需要,投其所好,书法家变成资本家;三是娱乐化,通过各种哗众取宠的手段吸引人的眼球。
人必须时刻面对生老病死,到暮年常常会很感慨,名利、富贵,“神马都是浮云”,能够平平安安一辈子便很知足了。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就是“世间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出于鼓励的目的,通常会强调“逆境出人才”,实际上这因人而异。有的人必须得要人拿着皮鞭跟在身后盯着才能做事情,不易成功;有的人虽然意志坚强,但非得分出很多精力来应对,很难想象会有多大成果。“逆境出人才”有时是不得已,顺境更能出人才。当然,顺境有时会变成“逆境”。人有时处在过于优裕的环境中,坐享其成,便会醉生梦死,机能退化,庸庸碌碌。为什么上世纪的西南联大中人能在炮火硝烟中坚持读书,大师辈出、群星璀璨,而如今的社会却放不下一张课桌,就连“要读书”也变成一种口号?不难发现,所谓的“危机”最终总是和一些人相关,需要自身去面对和化解,判断个人处在什么样的潮流中,善于审时度势。
危机就好比人的影子,有时隐藏起来,有时显露出来,有时拉得很长,有时很短,但无时无刻不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类似话语从很多先哲的著作中常能读到,社会沉沦的最大特征就是无耻文人招摇过市,“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有鉴于此,后人每每会感叹“崖山之后,已无中国”。实际上,类似的批评不光现在有,过去早就有,以后也会有,因为这是人的本性:喜新厌旧、见异思迁。人天生就会堕落,但人也会调节自身,否则社会就不可能进步。有提倡快餐饭的,就一定有唱反调倡导“慢餐饭”;有追逐功利者在,必定就有“反功利”存在;有提倡“全球化”,也就有反全球化。对危机的反思从未停止过,历代书法大师对各自生存时代的批判从未停止过,很少有人直接会认为自己完全生活在一个“黄金时代”。正因为很多人对所处时代的不满意,才着意寻求一种实现自我的方式,能够表达自己的志向,以超越精神而实现。
危机一直存在,重要的是要面对、反思和解决危机,因为时代的改变,必须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些危机需要个人去化解,个人不能解决的,需要“国家战略”。简体字与繁体字之争,如果国家需要恢复也就恢复了,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国家战略与民间状态之间必须要保持有序互动。李世民推出王羲之,是国家战略,需要确立一种“文化秩序”,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孔子常说:“礼失求诸野”,黄宗羲的意思相近:“仁义存于草野”,就是说,民间有高人,实际上指明了中国文化内在的调节机制。国家可以扶持、引导,但不要强制干预。当然,如果强制改变,也会产生影响,就好比通商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战争也是文化的传播方式,不过会是另一种结果。清代“文字狱”兴起,最初是一种“危机”,但始料未及的是,造成考据兴盛,最终促进碑学的萌发,见证了书法巨大的包容性,内部能够实现转换调节。
时下最大的危机就是流于空谈,从不付诸行动。私下里在饭桌上说得义正词严,回到现实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就连自己也做不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个人要努力完成个人使命,把文化传承下去,传不下去就是断裂。面对已有的断裂,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书法始终存在优胜劣汰,与人的生老病死是一样的,新陈代谢,永不停息。书法经典的标杆无法动摇,始终成为现实的参照系。时下有一种所谓的“书法边缘化”论调,书家们总把责任推卸给外因,是否也该从个人身上找找内因呢?当书家的社会职责逐渐解脱后,书法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似乎可以变成一种与社会功能无关的艺术语言、技巧方法,自说自话,无法表达书家自我的精神世界,更不用说写出经典之作。必须深知一点,书法是孤独的。因为各种传媒的推波助澜,书法不再是一种纯粹、独立的精神行为,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孤独者的事业变成了大众共同参与的狂欢活动。书法因为书家的孤独而出现经典,成为文化核心,因为热闹而沉沦,这就是边缘化的根本原因所在。危机存在的原因最终归结到书法家本身,不管怎样,最终被淘汰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个人。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