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混搭金融,就像史蒂芬·麦卡布雷(Stephen McCoubrey)纽扣随意散开的白衬衫配上深灰西装,银行家的正式中透出几分艺术家的不羁。
加入瑞士银行(UBS)前,麦卡布雷的生活中充满着颜料、艺术史、画作这些与金融没有半点联系的元素。从伦敦大学哥德史密斯学院毕业后,麦卡布雷开始了艺术家和独立策展人的生活,4年后,25岁的他却选择从艺术家,转身成为瑞银艺术藏品的“全职买手”。
“我的艺术经历让我能从更宏观的层面去评价一件艺术品的价值。”麦卡布雷现任瑞银集团艺术藏品的策展人,除了负责帮助瑞银在世界各地搜罗艺术作品外,他还同时负责策划公开展览,处理重要艺术品的委约创作、撰写及编辑出版物。
麦卡布雷只是瑞银艺术藏品的一员。与他一起负责在全球范围为瑞银搜罗艺术藏品的还有其他7个人。这个只有8人成员的团队,掌管着瑞银集团的3.5万件艺术品。更让人意外的是,对于瑞银的高端客户来说,每一件作品都是非卖品。
四巨头拍板
艺术藏品,这可能是瑞银集团里最袖珍的部门,这个独立于其他业务的特殊部门负责为瑞银在世界各地的办公室装点当代艺术气息。另外在客户服务方面,瑞银也提供艺术品顾问服务如艺术品尽职审查、买卖交易、艺术品管理及艺术家/艺术品研究。
Irene Zortea是整个艺术藏品部门的主管,再往下一层就是分管亚太区、欧洲、中东及非洲的麦卡布雷,以及分管瑞士和美国的另外两位共同策展人Claudia Steinfels和Jacqueline Lewis。除了艺术家出身的麦卡布雷,另两名共同策展人则是艺术品拍卖行的行家。
“我们决定买入每一件作品,都需要得到4个人的全票支持。”麦卡布雷说,4位高层每两周要开一次电话会议,惯例性地更新日常信息,讨论艺术品的收藏、保养、运输等内容。除了决定买画,四巨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各地出差,会见不同的艺术家、作品及负责展览项目。此外,每年艺术藏品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还需要进行两次“圆桌会议”。
早在20世纪70年代,艺术藏品部门就初具雏形。过去30多年里,随着现今的瑞银集团的成型,艺术藏品部门也被纳入新的瑞银集团,并在并购中获得更多藏品。2000年,瑞银与美国投行PaineWebber合并,后者收藏的20世纪末艺术家的作品随即被瑞银接纳。
“瑞银每年大概会买入80至100件艺术品。”麦卡布雷表示,同时也会售出一些不想继续收藏的作品,大多是一些小件艺术品。
有时,为了获得足够资金买入新的作品或对已有作品进行维护,艺术藏品部门也需要出售部分现有作品。作为一个自给自足的部门,所有出售作品所得都留着艺术藏品的资金池内,用于维护、运输支出或买入新作品。
“大概一年半前,由于我们调整收藏策略,希望集中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艺术品,一些20世纪50年代的艺术品被选择性出售。但瑞银集团的藏品中,仍然包括一些非常特殊、价值较高的50年代的艺术作品。” 麦卡布雷说。
调整收藏策略后,瑞银集团的藏品主要涵盖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重要艺术家的作品,除了油画、绘画,还包括摄影、雕塑及录像艺术。
艺术“星探”三不买
现在,瑞银的艺术藏品部门就像是一个挖掘全球艺术新人的“星探”。
“早期,我们会从拍卖会上购买一些作品,因此瑞银的藏品中会有一些比较有名的画作。但过去10年,我们转变为直接从艺术家手中购买作品,主要收藏一些新兴艺术家的作品。”麦卡布雷认为,交易本身也为新兴艺术家提供了资金支持。
不过,要从巨大的艺术品市场中发现新兴艺术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麦卡布雷常要在数百间画廊中找出一两家出售新兴艺术家作品的画廊。“全职艺术家”时期在艺术工作室工作的经历和认识的行家,成为他的优势。最近刚进入瑞银艺术藏品库的两幅画,就是麦卡布雷在朋友的介绍下发现的。
“我们买画有三个条件。首先是不会在二手市场买,也就是不通过拍卖渠道,而直接从艺术家手中买;第二是不买旧画只买新画;三是每幅价格要在3万瑞士法郎以下。”瑞银财富管理香港行政总裁罗振纶说。
尽管买画的初衷并非为了投资赚钱,但对瑞银来说,艺术收藏的一个“副作用”是为员工提供了额外福利。
“有些作品会出售给公共博物馆,有些则会在内部出售给员工。”麦卡布雷笑言,对于员工来说,从公司购买艺术品可以省掉价格不菲的中介费。最近一次在香港的内部售卖活动中,瑞银一个月内售出的艺术品数量,就差不多相当于一年内买入的新品数量。
【编辑:宋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