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不可思议的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假勃真痿”的时代之下,很多艺术家都在试图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创作和表达,仿佛传统绘画是一种old fashion了,不必入眼。事实上这除了是浮躁大环境的悲哀之外,也是艺术家对自己创作语言的不自信。
超写实主义就是不少艺术家遗弃的旧爱,他们对超写实的认知概念停留在了模拟和复制的“技术”层面,也正因此无法找到超写实之后的突破口,而此次以超写实主义而著名的艺术家冷军个展,则从另一个角度开拓了这个领域,这些作品“细腻而不腻,逼真而非真”,处处显露着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克制力。
虽然冷军多次参加重量级的全国美展,但在北京举办个展还是第一次,这次展出的作品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2004年以来冷军创作的“肖像之相”系列,《小唐》、《小姜》等人物肖像刻画得很细腻,人物与背景空间既融合又抽离的关系也拿捏得极好,在看似超写实主义的画风之下,其实早已在空间构图、色彩运用上融入了艺术家自己的思虑。
展览的第二部分则是冷军最近两年创作的四幅以竹子为主题的作品,画作呈现了竹子的干、枝、叶构成的空间关系,作品从竹身的纹理、到竹叶被风吹打变黄后的卷曲,都表现得极为细致,同时他截取了竹林中一小段的风景,看着画面仿佛是从某处园林的石眼中窥视到的园中一景般,诗意十足。
第三部分则是艺术家在武汉、塔什库尔干、纽约等地进行室内写生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画面中表现的是其他画家进行创作的场景。说起这种很有些盗梦空间意味的创作,冷军惯于严肃的脸色露出一抹笑意,“当时我没有找到好的角度,突然回头看到他们几个坐在一起画画的样子蛮入画的,他们在画风景,而他们与风景之间又是一个很有趣的场景,那如果把他们作画的场景画出来也挺有意思的,当时完全是抱着一种玩儿的心态画的”,那之后冷军就喜欢上了这种难度颇高的现场写生创作方式,“这样的‘现场’写生更能调动我的作画激情,保持感觉,现在我的超写实画我舍得卖,而这部分‘现场’的作品我反而舍不得卖。”
冷军的身上有一些官方的职务,但如他一样身在体制之中,却依旧能够保持住独立与客观去创作的艺术家并不算多。与大多数名校毕业的艺术家不同,冷军在高考时没能考进知名美院,是在名不见经传的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接受的大学美术教育,那个时期的冷军就将目光投向了写实艺术,从最初的《大柿子》等静物写生,到1999年凭借《五角星》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他这一路是纯粹的实力派成名之路。
虽然以超写实主义闻名,冷军的作品却绝不是单纯的技术过硬派,“他的超写实作品和写生作品都体现了强大的语言控制和表现能力,并有观念的隐喻指向”,评论家常磊对冷军作品的看法正对应了此次展览的主题,那就是限制与自由。如何用真正意义上的“形”来传达出作品的“神”,而不是用涂抹在画纸上的意向去诱导人们思索,把对作品的理解权利重新交还于观者,或许才是关于喋喋不休、表达过剩的当代艺术需要做的,而这克制也自然是艺术家难得的自持。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