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哈德·里希特:这么多失败,我真感到惊奇 2012-11-29 15:19:55 来源:99艺术网综合 作者:李洪雷
格哈德·里希特1986年10月12日,在杜塞尔多夫、伯尔尼、柏林及维也纳展览馆成功举办的回顾展结束后不到一个月,格哈德·里希特对自己的艺术生涯做出了一个使人惊异的否定性评价:“这么多失败,我真感到惊奇,这些画总而言之有时还是有一点好看,但基本上都是缺乏能力及失败的微不足道的证据。

格哈德·里希特

格哈德·里希特与他的作品

格哈德·里希特1986年10月12日,在杜塞尔多夫、伯尔尼、柏林及维也纳展览馆成功举办的回顾展结束后不到一个月,格哈德·里希特对自己的艺术生涯做出了一个使人惊异的否定性评价:“这么多失败,我真感到惊奇,这些画总而言之有时还是有一点好看,但基本上都是缺乏能力及失败的微不足道的证据。”1事实上,里希特当时已是最重要国际当代艺术家之一。虽然如此,这样的措词不是过分的谦虚,而是表现了里希特自我批评的基本态度。他从来都没被公众的赞赏、众多展览及艺术奖、作品的高价及广受欢迎而收买。格哈德·里希特对自己的艺术一直持有十分怀疑的态度。

这位目光锐利的明星画家给人以十分庄重和严肃的印象:满头的灰白色短发,没有任何绯闻,不事张扬。邻居们看到他穿的衬衫领尖上钉有纽扣,西服挺括而合身,大家猜他一定是位高级官员,或是化学教授,或是乡村医生。这位著名的画家住在科隆市城郊一所他自己设计的现代化玻璃和混凝土结构的立方体房子里,明亮的光线有利于他构思作画。第三任妻子是他的学生扎比内,她为他生了两个孩子,老年爸爸每天早晨都送两个孩子去上学。这是一个节奏正常的市民家庭生活。可是,这位画家几十年来一再以惊人之作使艺术品市场喘不过气来,创新的风格和题材使他不断在国际上获得大奖。   

为了表示对刚刚进入德国的美国和英国“波普艺术”以及“激流运动”的回应,格哈德·里希特与他的朋友于1963年10月11日在杜塞尔多夫的一个百货大楼里举行了为时一天的艺术行动,在这个主题为“支持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的示威”行动中,他们将家具作为艺术品放在台子上向众人展示,并且把自己也当作艺术品展示,引起极大反响。2002年2月14日至5月21日,纽约现代美术馆隆重推出了主题为“格哈德·里希特:40年绘画”的大型艺术作品展,这是德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在纽约举办的首次大型作品回顾展。参展的180余件作品全面反映了艺术家1962至今每一阶段的创作成就,是一次难得的全面了解这位德国艺术家创作风貌的大好时机。

他被当作德国英雄

里希特的传记读起来就像是为20世纪的德国历史度身定制的。他出生于1932年的德累斯顿,希特勒掌权之前的一年,1961年他从东德来到联邦德国,那一年柏林墙被建起,里希特再也没能见到自己的父母。

但他的巨星身份并非仅仅仰仗了这点背景故事。从2月12日持续到5月13日的回顾展呈现了他在艺术领域的广泛涉足以及他的天赋和野心,无论是巨大画布上层层油彩铺陈出的抽象图景,抑或对着相片描绘而成的写实绘画——纯粹主义者曾对此满怀质疑。

除了在新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回顾展,德累斯顿一家博物馆正在举办的“Atlas”展览上呈现了8000多件草图、剪报和照片,这是里希特数十年艺术创作中的副产品,既是丰富的档案资料,也组成了这一里程碑式的展示。而在柏林一个私人收藏的展厅内,里希特的所有版画和摄影作品正在展出。这里同时将举行一系列讲座,每周都会播放2011年的纪录片《格哈德·里希特绘画》,其中包括艺术家在创作抽象作品时的悠长镜头。

“他被当作德国英雄。”德国艺术杂志《Monopol》的主编Holger Liebs说。Liebs指出,2002年里希特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是他在美国大受欢迎的起点,也改变了家乡人对这位艺术家的看法,“当一个德国人在国外受到认可,他在自己的家乡也会更受爱戴。”

“格哈德总是抱怨说人人喜欢他的艺术,这种感觉很奇怪,”Struth说,“人们对于名望、声誉、金钱着迷,但是真正了解他的艺术的人却很少。”《世界报》和《柏林晨邮报》辟出专版介绍里希特的绘画生涯,《南德意志报》称其为 “最有影响力的当代画家”,全德拥有最高发行量的日报《图片报》称里希特是“最高级的艺术家:最昂贵、最伟大、最著名”。

开幕当天,当数以百计的记者涌入发布会现场,新国家画廊的馆长Udo Kittelmann不得不再三提醒大家不要再问有关画作价格的问题了。一位记者问里希特“像奥林匹斯山的泰坦那样被拥戴”的感受如何,里希特眼中闪烁着笑意,“被忽略肯定会更糟。”

自我怀疑下的市场明星

2011年11月他的一幅抽象作品在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080万美元成交,同年10月,他的写实油画《蜡烛》也拍得1046万英镑。在伦敦春拍现场,6幅里希特抽象作品现身苏富比拍卖会,总共收获1760万英镑。尽管艺术家本人一再表示自己的作品达到的价格很“荒诞”,但这样的评论仅仅引发了更多的关注。

在2012年伦敦苏富比春拍中,他的Abstraktes Bild也在整体低迷的市场环境下以721万英镑售出。同年的10月12日其作品《抽象画(809-4)》以3420万美元价格拍出,天价的出现,没有让里希特受到的质疑,而是被喻为“众望所归”。

花旗银行艺术品投资与金融运作负责人Jonathan Binstock发布了一份关于格哈德·里希特的四页报告。报告中指出,里希特的市场行情已经呈现出继20世纪诸多艺术大腕儿之后的艺术品市场新势力,其发展潜力甚至有可能超越巴勃罗-毕加索,威廉-德库宁和安迪-沃霍尔。

2007年与2008年,他的60年代及80年代代表作都已经创下千万美金以上的高价记录。里希特近年的市场行情已经呈现出继毕加索、威廉-德库宁和安迪-沃霍尔等市场明星之后的市场新亮点。Binstock乐此不疲的与路透社谈论该研究报告,并表示里希特正在成为更大规模的艺术品投资新宠,报告中的图表能够清晰的说明这一点。

在“现代性”争论中独树一帜

20世纪70年代是西方艺术界争论所谓“现代性”最激烈的时期。观念艺术和极简抽象艺术大肆宣判“绘画已死”。艺术界不再对绘画技巧崇拜,里希特也转向抽象绘画。对于抽象,他认为“随机原则”相当重要。他说,“希望最终得到一幅我事先根本没有计划过的画,希望通过过程得出比我自己能想出来的更有意思的东西。”

里希特画过一批看上去像平涂的“灰色”为基调的作品。它们是用手指将灰色颜料涂抹在纸面上的作品。后来,里希特开始在抽象作品中使用印版画的胶皮辊蘸上油画颜料在画面上刮,通常产生颜料较薄、平滑、相对均匀的效果。这种方法创造了奇妙的空间错觉:在滚过的颜色下面,未被完全覆盖的颜色要么往外跳,要么往深里沉,从而在颜色层之间拉开距离。视觉上,他挑战了观众习惯接受的色彩规律;感知上,错位的上色顺序打乱了平面空间,造成各种色彩带来的感觉之间的冲突,这是里希特抽象作品的价值。而且,用胶皮滚筒作画出现的条纹或污渍般的效果是无法事先计划的,这使得事先的设计和构思变得无足轻重甚至不太可能。“随机性”让创作成为一种有生命的过程,似乎把艺术的自主性交给了材料和工具,或者说交给了抽象本身,结果成就了一位大叔,留下了一批独特的、非常有力量的抽象绘画。也有人说,里希特宣布了现代主义绘画的死亡,但也带来了绘画的重生。

20世纪80年代,里希特画过重省世界观的“蜡烛”系列,90年代则开始借用宗教形象,做“反偶像”创作。无论是模糊的肖像还是抽象的刮痕,都是一种时间的消长;照片和蜡烛作为题材又以片段或连续的不同方式,尝试滞留、延长和捕捉记忆。

近期艺术市场中,里希特正在成为更大规模的艺术品投资新宠,当然,这样世界顶尖作品的价格变化,会影响全球艺术市场的价格大趋势。纯粹的收藏者只需要权衡爱好和自己能承受的价格,无需考虑其他复杂因素,而投资者则要警惕“风潮”和所谓“趋势”。道理很简单,成功的投资从来不是跟风,而是走在趋势前头。

“分毫不差的德国风格”

他16岁就离开学校,随着一个业余歌舞团体周游了全国各地,继而进入德累斯顿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里希特早期的一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的巨大作品今天还在那里一个卫生保健博物馆里熠熠生辉。他在杜塞尔多夫拜在德国伟大的现代派画家K·O·格茨的门下继续深造,并与画家希林基·帕列莫、齐格玛·波尔克以及康拉德·吕克结为艺术之友。里希特在过去的40年内跳跃式地变换着绘画风格和题材。当60年代德国激烈争论重新扩军备战时,他画了美国飞机的“野马梯队”,他画了穿上德国国防军制服的“鲁迪大叔”,画了患有痴呆症的“玛丽安妮大娘”。当概念艺术和极简抽象艺术宣判绘画死刑时,他就转向抽象画。80年初“新疯狂派”盛行时,他画了静静燃烧的蜡烛。90年代,他展示给善良观众的是色彩鲜艳的风景画和他妻子圣母般怀抱婴儿莫里茨的肖像画。   无论是轮廓不明的速拍式家庭画,或是模糊不清的裸体男婴,无论是严谨的彩色田园风光,或是蒙上一层薄雾似的肖像、草地和云彩,都可以隐约地感到复制的现实社会,表现出艺术家的绘画特征既精确细致又与之保特距离的工作风格。法国报刊评论他的作品是“分毫不差的德国风格”。  

里希特是一位变化多端的艺术家。他极力控制自己,拒绝照搬照套他人的风格,如同“甲壳虫”那样细致地选择每一个主题。在寻找现实后面的世界的道路上,使里希特把绘画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思考”。他抱怨说:“最好的主意经常会完全无法实现。”这是指他曾打算在适当时候和他的朋友康拉德·吕克把集中营遇难者的油画和一些黄色照片并列陈列出来。这两个不同主题的材料早已收藏在他巨大的名为“地图册”画库里,里希特还没有找到为实施这个打算在道德上或是形式上的解决办法。1995年以来,里希特的15幅油画已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它们也是这次里希特作品回顾展的组成部分。   

德国艺术家里希特的作品。他对照片和灰色的运用立刻引起了注意,随即着手查阅与他相关的资料,可惜,中文资料如此之少,可见国内对这位艺术家的介绍远远不够。国外情况恰恰相反,里希特已经成为当今在世画家中画价最高的艺术家之一,在网上有他的个人网站(英文和德文),同时西方也出版了众多研究里希特的文章和书籍,如Storr,Robert的《GerhardRichert:FortyYearsofPainting》,Elger,Dietmar的《GerhardRichter,Maler》等。中国批评家和艺术家如此漠视里希特的存在,至少有两个原因:其一,里希特的创作风格多变,不符合中国艺术家统一的、系列性的创作标准。这也就是说风格多变不符合中国市场需求,艺术家要得就是统一,要得就是个人符号的标签,更进一步说,中国大多数艺术家画的就是个人“符号”;其二,多数人认为里希特不过是个照片画家,画画照片罢了,现在中国艺术家都画照片。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