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绍君
“现在是中国历史上画家最多的时期,仅北京就有10多万人,然而问题是,人数够多,有质量的太少!”70多岁的郎绍君是近现代中国书画理论权威、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指导导师,多年不到上海的郎绍君前不久在上海观摩部分书画展后接受了早报采访,言谈间对当下中国画的忧虑之情溢于言表。
郎绍君曾发表大量关于中国古代美术、近现代中国美术和当代美术的论文和评论文章,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的有《苏轼的美术思想》(系列论文)、《早期敦煌壁画的美学性格》、《论唐风》、《齐白石研究》(系列论文)等。他认为,现在的中国画问题很多,关键是缺少领头羊,缺少大师,就上海而言,萧海春等不多的画家相对更加沉潜,耐得寂寞,也是希望所在。
郎绍君日前除在上海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参加画展并观看画作外,专程前往地处松江的上海画家萧海春画室,观摩了萧海春近几年的大量山水画作品。他表示,一直期待现场感受萧海春画作的精神气与意境:“之前看的是萧海春作品图片,然而观看原作与观看图片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感觉,真正的精品必须看真迹才可以体会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所在。”他认为,萧海春的一些写意山水,虽无八大之形,却得八大之魂。对于萧海春合参古代山水画大家的画作《庐山高》、《万壑松风》等作品,郎绍君认为,这样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首先是对传统抱着一种虔诚的敬畏态度,“半个多世纪来,像萧海春对待传统的这种态度是不多见的,很多画家对传统不懂,也不去问,这是不可思议的, 1990年代前期,回归传统成为一种潮流,但同时,艺术市场也悄然恢复。对中年画家来说,是考虑家庭、生活、声名地位而向市场倾斜,还是全力以赴去追求传统功夫,似乎很难两全。人们纷纷选择前者,但也有极个别画家是例外。”
郎绍君认为,近几年来,虽然有了相对宽松的条件学习传统,出现了一些有较好传统功底的青年画家,但总的来说,反传统思潮仍不乏影响,低俗的“大众文化”畅行无阻,能够辨别画之雅俗优劣的人愈见稀少,而将那些投机钻营、哗众取宠之徒及他们的低俗浅薄之作捧作“宝贝”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中国画仍然面临危险:被浅薄化、低俗化、恶俗化、空壳化侵袭的危险。在画家批量生产,‘名家’‘大师’满天飞的今天,我们不必指望以数量胜,而对非数量的质量有所期待。”
对比萧海春的作品,郎绍君还认为,北京有不少年轻画家学黄宾虹,其实是一种误读,“一些画家其实连黄宾虹先生的表皮都没有,主要还是受应酬与名利心影响。”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