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风吹动一棵干枯的艾菊,室内一簇艾菊旋即纷纷随之摇摆;只需轻划一根火柴,整个墙面就会升腾起一片绚烂的火焰;一群蠓虫像流萤一样闪闪发光,在暗夜中飞旋,忽地摇身一变成了大厦前的广告牌;戴上一个头带,眼前屏幕上的蝴蝶便会捕捉你的心情变化,因你的心理压力而高飞或者低徊;一经海风轻拂,多足的“海滩怪兽”便可在海滩上信步,仿生机器鸟则无需遥控就可自由自在地飞翔……
这仿佛科幻电影的场景,是我近日到科技馆观看第三届艺术和科学国际作品展中所见。足不出户便能感知自然界的风吹草动,借助的是几个电子元件。火柴微弱的火光放大如烟花,其奥秘在于红外线控制和动画投影技术。蠓虫发亮之时还可自动组成字母,背后是科学家对它们的基因改造。这样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展览别开生面,富有新意。
科学和艺术结合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话题。由于学科细化等多种社会原因,科学和艺术呈现出疏离之态,不少人认为它们之间风马牛而不相及,二者少有碰撞融汇,更难言互相给养。而随着科技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在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加剧的背景下,这个话题被像李政道和吴冠中这样的大家提出并着力推行,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然而社会常常容易受困于概念,流于形式。目之所及,当前所谓的科艺结合,不少是生拉硬拽,牵强附会,也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就拉来拼凑了事。一些庸俗的新媒体作品或者工业设计作品,就是给艺术作品加点声光电,满足受众的“消费”需求;或者就是叠加一些理念和意义,给传统艺术刷层科技的漆。对于科学和艺术内在的一致性,仍旧停留于专家学者们的认识。
科学和艺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科学本身充满了美,而美的事物必然符合科学原理。巴基球一经发现,就让人惊叹它是一件鬼斧神工的艺术品;黄金分割比更被誉为“人间最巧的比例”;宇称不守恒定律正是展现了对称之中的不对称美;而绘画中的透视、光影、线条、色彩、比例、布局等要素,都暗合着科学原理。
我们身处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符合美的法则和科学原理的伟大存在。善于列队的大雁,圆润玲珑的水滴,优美舒适的蜂巢,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之中,都包含着极美妙的美学原理和极复杂的宇宙科学。当科学与艺术走向极致时,在陷于虚无或者羽化重生这样的终极追问中,往往也有着惊人的相似。
“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分流而同渠,相通相连,不可分割,其关系可以套用这样一句广为传播的诗句:你知或者不知,我就在那里。
我们需要思考一下,科学和艺术需要“被结合”吗?还是作为客体的我们,对科学之美和美的科学失去了感知能力?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