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博一
12月4日下午2点,雅昌圆桌围绕有关策展人的评价和项目维度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
在这次的讨论会中谈到如何评定策展人, 冯博一说到:我们之前总是把自己叫做“独立策展人”感觉还挺时髦或者还挺自豪的,有一次跟人聊天,人家说:“你们什么独立策展人,顶多是江湖策展人”,我们就从“独立策展人”沦落为“江湖策展人”(笑),当然这是一个玩笑。策展人在中国现在还是比较活跃的。我个人觉得真正的策展人或者说坚持在做的也不是特多,因为我一直觉得不是说做过几个展览就是策展人或者可以自封为策展人。中国现在有这种情况,他可能占据一些资源,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做事情。这里不点名字,我知道西北有一个展览,有艺术家,他可能跟政府的关系不错,政府信任,他就由艺术家转变为策展人身份做一个展览,这个展览拉出一些比较功成名就的艺术家,或者叫双年展或者大型综合展览,做过两届他也成为一个策展人了。 从我这个角度可能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或者真正意义上的策展人。
策展人跟艺术家似的要有一个你的基本线索、你的针对性和一个基本判断。不能说我把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从工作室移到一个空间,移到一个美术馆或者艺术机构的空间做一个展览,我老说起一个不着四六的主题,热闹了一把,有点儿像“嘉年华”性质,各路人马来,这个展览对当代艺术,对江湖本身没有什么影响。这些都是很主流的艺术家。我所说的主流是在当代艺术前卫的艺术家,他们有一个大致上被接受、被认可的风格认定。他们也不是专门为这次展览做的,只是一些旧作品,张三李四凑一块。第二,他做的展览,究竟在某一个地域,究竟带来什么样的,一个圈内的影响,一个是对地域的影响,我现在一直觉得中国原来美术馆好像更多的是为艺术家服务,大致上来说,比如艺术家在中国美术馆做一个展览,他的履历或者是他在地方进京展了,更多的是艺术家的一种个人展示或者是阶段性集中呈现。真正的美术馆或者是一个公共艺术机构更多的其实是应该对观众、对大众,或者不仅仅是对艺术家的服务,更多的是对公共的服务。这个方面在中国国内做得未必好。
上次开一个会议,王璜生也提到中国美术馆作为一个知识生产基地,怎么来利用这个资源,作为知识生产的基地,这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那会儿我说过一个比较粗的话“现在是一个傻B就是策展人”,我认识一个老板,我有一些经费,认识一些艺术家往里凑,现在这种展览特多,比如我想2012年马上过去了,真正在咱们身上,或者一般从业者的头脑里一年到底有多少个能够让你引起思考的或者是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的展览有几个。有的时候展览很多,仔细想起来没有一个特别有影响的。当然现在做展览也很难,现在我们觉得不在于一种大的规模,不在于多大的宣传,大家也知道有的人做展览宣传铺天盖地,感觉非常有影响。所有这些专业媒体都在不断地发布消息,但是你真正看到的展览是特别的粗糙、特别的不讲究。基本上是人头、作品挨着,根本没有一个展览整体的影响。就是现在不缺乏嘉年华的和大规模的展览,更缺乏的是一个比较深入的,切入点切得比较深的,现在双年展、三年展前几年是挺热闹的,都在做。现在是一个美术馆,好像双年展、三年展有点儿过去了,现在无论大小,他们开玩笑说现在中国基本上一天建一个美术馆,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可能有点儿夸张,但是现在又是一个潮流,都在建美术馆,但是美术馆的硬件相对可以,但是软件和未来的运营、管理,包括美术馆做展览肯定有策展人,这个策展人不仅仅是外聘或者是自己美术馆本身,其实要谈到策展人的维度,我觉得这种问题还是挺多的,或者说好像挺热闹,但是大部分缺乏特别明确的东西。
我觉得做一个展览有三个方面:
第一,能够呈现现状,反映这个现实的阶段哪些艺术家创作上有什么呈现;
第二,一个展览应该能够提示出问题,不是说要寻找一个标准答案或者他的艺术就是一个标准,能不能提出问题?能不能引起话题讨论?否则展览看完了大家都没有什么感觉,几乎没有意义;
第三,能不能通过一个展览多多少少具有前瞻性、历史未来的趋势、潮流也好,应该是既有联系过去又能够反映当下,但是多多少少也能提示未来,我个人觉得这样一个展览应该是比较充分,不是说好与不好,应该是这样一个状态。否则像我刚才一直强调把一些作品集中,可能就是反映低的层面,把一些艺术家近两年的创作作品展一下而已。这就涉及到现在的展览怎么做,现在判断艺术家不仅仅单靠作品本身来体现他对艺术的态度,我觉得画一张画跟中国有的人画一张画可能吃一辈子,包括现在还在由于一张画带来的声誉很得意地存在或者产生影响。
我觉得“维度”是一种多维,不是一个线性的和单层面的,可能更多的是一个综合的、一个多维度地判断一个艺术家、一个现象,包括判断一个展览。举一个例子比如艾未未就比较前卫,因为他也是多重身份,很难说艾未未的作品怎么样,或者判断他不仅仅依靠他的作品,包括他的各种行为,如果举例子这是一个比较多维的,多触点。其实一个展览也是这样的道理。可能以后美术馆越多,肯定要搞活动,搞活动展览的量又会增加,策展人生存的机会就相对更多一些,其实也是一个挺好的事,但是怎么做,每个美术馆到底什么特点,我觉得这是一个所谓的“软件”,硬件有了,软件怎么跟得上又能每个美术馆有自身的特点和自己的叙述,我们发现都差不多,全跟中国美术馆似的。
【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