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强:我们需要怎样的艺术教育 2012-12-05 16:35:59 来源:重庆晨报
2012年10月28日,《问道:马一平艺术教育50年师生同仁作品展》在成都的文轩美术馆开幕,马一平(前川美副院长,现川音成都美术学院院长)的学生:罗中立、张晓刚、何多苓……这些当代艺术界的大腕们从四方汇聚而来,一时美术馆内外名家云集,好不热闹,作为教育家,教出了许多的优秀艺术家。

图片资料

2012年10月28日,《问道:马一平艺术教育50年师生同仁作品展》在成都的文轩美术馆开幕,马一平(前川美副院长,现川音成都美术学院院长)的学生:罗中立、张晓刚、何多苓……这些当代艺术界的大腕们从四方汇聚而来,一时美术馆内外名家云集,好不热闹,作为教育家,教出了许多的优秀艺术家。这次展览的主题是“问道”,核心是教育,结合当下的艺术生态,思考一下我们需要怎样的艺术教育,什么样的艺术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艺术家?

一些教授感叹:中国没有真正的艺术教育。小学生被早早送入特长班进行艺术训练,以期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初高中课程中美育占的比重非常少,同学们忙着恶补自己的短处,以应对激烈的考试;艺考生则在高考前,忙着报一个艺术高考补习班急训,结果是很多人熟悉了应对考试的方法,创造性却在搓磨中丧失掉了。

中国的学院艺术教育历史其实很短,新中国成立后学习的是苏联的教育模式;恢复高考以来,艺术教育还是以徐悲鸿确立的教育体系为基础,注重艺术技法基本功的练习;当创作日益多元化,尤其是2000后当代艺术成长成主流艺术形态后,这种传统的艺术教育方式有些无所适从,对它的质疑声音也越来越大。

从学院的教育来看,教育产业化后,功利性越来越严重,艺术教育慢慢沦为谋利的工具。从学院出来的艺术家更加注重作品的数量,似乎挣钱比作品的质量更重要。另外,通过售价对艺术品的价值进行肯定,这种公众消费势必反过来影响艺术家创作,而现在大多知名的艺术家都是学院内的教授,它会在无形之中传染给自己的学生,应当引起足够警惕。

因此,艺术教育不是简单地填充知识,培养出一些艺术匠人,艺术教育本质上应该是审美教育,通过培养审美意识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艺术教育应当注重创造性思维方法及艺术思想的培养,而不是单一的技法训练,如果只关心量不注重质,注重艺术财富而不关心精神,中国艺术教育的学术精神必然会本末倒置。自由是艺术生长的沃土,马一平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美术教育下,才涌现出了四川美院77、78、81级集体出线的美术现象,与开放式的艺术教育有很大关系,在相对自由包融的艺术环境中,这批学生中的大多数人都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著名艺术家。

此外,艺术教育应该减少一点功利化,艺术教育也不是孩子成长的捷径,只有真正的热爱,才有可能成就一番艺术事业。

【相关阅读】

李兴强:在突围中前进的当代艺术

赵庆:对行为艺术进学院持悲观态度

【视频】问道:马一平艺术教育50年师生同仁作品展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