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一些人看来,所谓“行为艺术”不过是打着艺术的旗号进行不知所云的奇异表演。不断出现的裸体、重口味元素使得行为艺术在不少人心中非但与艺术无关,更成了“恶俗”的代名词。由此不难想像,当行为艺术成为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的一门必修课时会引起怎样的议论。一时间,行为艺术何以进课堂、行为艺术如何教学、行为艺术如何学以致用,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本期嘉宾:
周斌:行为艺术家、四川美院行为艺术课导师
林明杰:资深媒体人士
牟建平:艺术市场评论人士
公众有太多太深的误解
周斌:相比那些经典艺术,行为艺术是一门比较年轻的艺术形式,但它进入课堂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在一些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行为艺术就已经作为主流艺术类型被纳入高等教育课程当中。从2002年开始,行为艺术也以讲座的形式出现在中国的一些高校,而成为正式的课程,四川美院还是第一次尝试。
行为艺术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对行为艺术的误解。这就要从美术史入手进行梳理,详细介绍行为艺术从20世纪初期诞生至今近百年间经历的变化,以及中国的行为艺术这30年来的发展。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行为艺术的诞生和发展具有其美术史的必然性,它并不是凭空捏造出的一种艺术形式。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实践。我经常要求学生做一些冥想练习,关注并了解自己身体以及精神的感受和变化。实际上这种训练不光是针对行为艺术,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和艺术创作,这些练习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至于裸体这类表现形式远不是行为艺术的全部,在教学当中暂时不会涉及。
对于行为艺术,公众之所以有如此深的误解,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大众对艺术的修养不够深。我们所受的艺术教育普遍非常浅显,即便是国画这类中国传统艺术,大众的认识和理解都非常有限,更何况行为艺术这种相对先锋的形式;第二,媒体的报道有偏颇。很多媒体在对行为艺术的报道上是基于吸引眼球的目的,对于占少数的裸体、重口味题材着重报道,这样就容易造成误解,让大家误认为行为艺术就是这样,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第三,艺术家“玩票”。行为艺术在中国只有30年的时间,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中国能够坚持创作行为艺术的艺术家几乎是凤毛麟角,更多的行为艺术家基本上是浅尝辄止,做一、两年就不做了,或者有兴趣就做,有活动就做,没有活动就把行为艺术丢在一边。这种“票友”多了以后,创作了太多的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也是让很多人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行为艺术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艺术家一样,需要经常进行日常训练和思考。
我认为开设行为艺术课并不是为了培养行为艺术家,而是希望大家能够发现行为艺术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开放、自由的艺术形式,能够给我们带来创作的自信。行为艺术实际上也是一种沟通的艺术,它通过与环境、公众以及自己的沟通来表达自己。
宽容面对艺术实验
林明杰:行为艺术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历史,我认为学校开展这样的教学还是一件好事情,这说明艺术院校正在逐步全面自己的教育。和其他艺术形式教学不同的是,行为艺术的教学不应该是手把手教学生怎么做,而是告诉大家这门艺术诞生的缘由和环境,并且通过解析著名的行为艺术作品,让学生全面、正面地认识这门艺术。
同时,教师也不应该忽略批评的声音。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批评往往对一门艺术的演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批评也是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当带领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认识行为艺术,把那些优秀的、成熟的或者具有争议性的作品所伴随的批评声客观地介绍给大家,而不仅仅是从个人好恶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发地对
行为艺术产生理解和审美。不论学生将来会从事行为艺术的研究评论还是艺术创作,这种客观理性的认识都是非常有益的。此外,行为艺术的产生主要源自于人以及艺术本身对于表达的需求,其立足点在于表达而不在于谋利。如果是为了谋利的话,则有很多种便于理解和进入市场的艺术形式供人们选择。
行为艺术发展至今依然具有实验艺术的性质,很多不成熟、不成功的作品并没有经历过时间的检验和淘汰,它们都被一览无遗地展现给公众。因此,行为艺术与那些经典艺术来对比是不适合的。现在的行为艺术就好像科学研究,可能历经无数次的失败才能够获得一次成功,而这一次成功可能就会对艺术乃至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人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来面对行为艺术,允许其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艺术实验。因此不论是对于教育还是艺术,行为艺术进入课堂都是一件值得推广的事情。
教学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
牟建平:尽管现在行为艺术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从艺术院校教学的角度来看,让学生系统地接触行为艺术并不是一件坏事儿。这种课程应当主要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艺术鉴赏力为主要目的,而不是培养出一个艺术家。
鉴于行为艺术在中国尚属于新兴的艺术形式,艺术氛围尚未成型,学生对艺术价值观的形成难以找到参考,因此导师在教学时对学生的引导至关重要,避免创作者为了新而“新”。相比绘画、雕刻等传统艺术,行为艺术的创作可能不需要什么基本功,只需将一个想法付诸实施,这就造成在创意的背后往往缺乏足够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创作的方向难以控制。
行为艺术作为舶来品,一些常见的表现方式可能会更加符合西方人的文化和审美,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尝试,但如果创作就必须要考虑到中国的文化和环境,考虑国人的接受能力,如果说一件作品连艺术圈里的人都难以接受的话,那普罗大众也很难对其有好评,如果是一件优秀的艺术品,那它应该是所有人都能够看懂的。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