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画廊”变身酒吧 2012-12-07 10:03:11 来源:青年报 作者:丁元元
在所有的公开资料中,《王澍建筑地图》一书首次确认,“顶层画廊”的状态为“建成”并且“已拆除”。事实上,此前当记者进行实地探访时也了解到,“顶层画廊”四年前就已不复存在,如今这里成为了一家酒吧,王澍当初的设计没有在这片“遗址”上留下丝毫痕迹。

故事

颓废的“方案艺术家”为上海献上“初吻”

1999年,一位地产商对文艺评论家吴亮说:“我介绍你认识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于是,他在杭州第一次见到王澍。“然后我们两个就一见如故。”因为这次采访,吴亮先生努力地翻出了尘封了十几年的往事:“那时候的王澍,非常胖,留着长头发,整天穿着红T恤,是一个没有多少作品的"方案艺术家"。他在同济读博士,因为一直没交博士论文,毕不了业,每天喝喝茶,什么都不做,就那么"混"着。”

“他很享受这种快感,就像一个孩子在玩搭积木的游戏。”

按照王澍在《设计的开始》一书中的说法,他遇到吴亮时说的第一句话是:“5年前,我就知道会给你做个东西”;“他以为我在编故事,当然不是。”

当时,那位地产商想在上海办一个画廊,于是请吴亮负责运营,由王澍担纲设计。吴亮解释说:“王澍的阅读量很大,5年前我们并不认识,但他那时就看到过我的文章,并且有了这样的"预感"。虽然他也没想到,这个"东西"会是一个画廊,但一口答应下来了。”

吴亮说不出位于南京路步行街的“先施大厦”建于哪一年,但当他们踏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座毛坯。王澍的文字记忆显示:“多年闲置,当仓库在用,曲尺形的空间,除了一些杂物,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但它却击中了我。北墙最短,并排开了4个小窗,正方形,它们的尺寸和间距相同,南京路的街景就成了4个正方形,完全相同又彼此差异……”

一同看中这个“仓库”的有3个人文艺批评家吴亮、建筑设计师王澍以及现代艺术家孙良。孙良提议,将这个画廊命名为“十二层”,王澍在回忆文章中对这个名字赞美有加,但工商部门表示注册名称中不能含有数字,最终它被命名为“顶层画廊”。

吴亮告诉记者:“最初,这里的租金是一年20万,后来这幢楼的业主觉得,画廊办得不错,吸引了不少人气和媒体的关注,为了表达对文化项目的支持,把租金降到了一个月1万元。”

按照王澍的记述,对于这个380平方米的空间进行设计的时间是1999年10月至2000年4月。吴亮回忆说:“整个设计施工用了半年多时间,王澍先画出了草图,具体做的时候又不断修改。那时候王澍经常从杭州来上海,有时住在酒店,有时就住在我家。"顶层画廊"设计施工的自由度很大,王澍总是先出一个效果,然后再和工人一起讨论,遇到施工上的问题,他会告诉工人怎么做。”

很多设计师画完图纸就意味着工作的结束,而王澍则常将此视为另一种开始,和工人交流甚至一起创造,这是他喜欢的工作方式。吴亮说:“他很享受这种快感,就像一个孩子在玩搭积木的游戏。”

“如果有人问我:"画廊设计开始于何时?"我无法回答。开始于我和吴亮的第一次相遇?……”在《设计的开始》中,王澍较为详细地讲述了他对于“顶层画廊”的“营造”过程:看中这个地方之后,如何将空间分割为一个酒吧和一个画廊;如何从草图一步步变成现实;甚至,他怎样把营造看作是4个人玩的纸牌游戏……

这其中,设计者最为得意的是两扇尺寸几乎相同的、3米见方的、加入了玻璃元素的金属大门。一扇“防锈漆的红色,超常尺度,全钢制作,几吨重,靠特制轨道在一个无框而且异常脆弱的玻璃盒子里移动”;另一扇“也是黑色的,尽管一些焊疤暴露了它的材质”王澍甚至给它们起了两个“诡异”的名字:幻灯机、照相机。

“上海这个大都市的艺术家就应该坚持在南京路”

吴亮说:“"顶层画廊"可能是王澍设计师生涯中转折性的作品,之后他逐渐名声鹊起。”从这本2002年出版的《设计的开始》中可以看出,王澍对于“顶层画廊”的满意度很高,甚至可能超过几乎同时完成、但体量大得多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这可能是王澍的一件非常特殊的作品。而且,那毕竟是十年前,当时他的作品也不多。”吴亮觉得:“王澍后来的作品,比如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如果不是得了这个奖,一直也受到很多批评质疑,比如作为公共空间的实用性上存在问题。但对于一个艺术画廊,设计上自由度很大,可以很夸张、很反常、很有趣,可以非传统、纯形式那是在做一件艺术品。”

“顶层画廊建成之后,王澍来的频繁程度有所减少。不过,那时他已经在中国美院任教,有时带学生来上海参加活动,就会在顶层画廊里给他们上课。”吴亮说:“这里也办过5个中国建筑(601668,股吧)师的文献展,王澍就是其中之一,但当时并不是名气最大的。那时候当代艺术刚开始热,当时汇聚于"顶层画廊"的很多艺术家,后来经常在国外的各种展览上碰面。所以,即便后来没有得普利兹克奖,常在国外参展的王澍也已经很有名了。”

“上海这个大都市的艺术家就应该坚持在南京路。”这是王澍在《设计的开始》中,对于“顶层画廊”留下的一句颇耐人寻味的话。但作为上海人,吴亮也许出自某种本能地辩解说:“这可能也就是他随口一说的吧……”

3年后,因为不便多谈的原因,吴亮离开了“顶层画廊”,2008年前后,画廊正式关门。

对于王澍津津乐道的那两扇金属门,吴亮说:“"幻灯机"、"照相机"那肯定早被当做废铜烂铁卖掉了。”尽管如此,在采访中他仍然多次向记者询问,这间画廊的所在,现在究竟成了什么样子。

 【编辑:谢意】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