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听说在法国阿尔勒古堡或中国平遥古城举办摄影节,很少听说在集装箱里举办摄影节。今年6月22日,纽约这个无奇不有的大都市还真的在30多个集装箱里揭幕了一个摄影节,名为“摄影村(Photoville)”。摄影节是在纽约著名布鲁克林大桥下公园中举行,该公园坐落在昔日繁忙码头。离今年5月16日开幕的第五届纽约摄影节所在地不远。据了解,“摄影村”主要发起人曾是纽约摄影节组织者,因某些不详原因,他们另起炉灶,与布鲁克林大桥公园管理局合作,创办了“摄影村”这个面向专业人士和摄影爱好者的国际摄影节。今年纽约摄影节只有四个小型展览,据说,已经难以为继。而“摄影村”得到了玛格南图片社、国际摄影中心、《摄影界新闻》杂志、《纽约时报》、MediaStorm等主要摄影机构和新闻媒体,以及艺术院校、摄影基金会、摄影器材公司等赞助,并得到荷兰两大摄影节、中国和拉美摄影家作品展的支持。因此,“摄影村”很可能取代纽约摄影节。“摄影村”于7月1日闭幕,共展出30个展览。
在这些展览中,新闻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展占多数,同时,也有不少新媒介艺术作品。《纽约时报》推出了一个题为《十年战争》摄影展,展出该报纸专职摄影师自9.11以来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以及世界各地主要冲突中拍摄的战地摄影作品。从这些作品中,不仅能看到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局势并不太平,仍然冲突不断;还能看到仍有不少摄影记者冒生命危险到前线报道战争状况。但是,“摄影村”请来专门分析视觉政治和新闻摄影网站BagNewsNotes的创办人迈克尔·肖(Michael Shaw),在分析当下新闻摄影现状时指出,9.11之后的战地摄影基本上是“道德妥协”的结果。一方面,随军摄影记者需得到士兵保护,他们的立场难以客观公允。如果前往敌方或跟随反政府武装部队报道,则有更大的生命危险。另一方面,美国国防部不允许随军摄影记者发表暴露受伤士兵身份的照片,因此,许多情况下,只能采用看不到受伤士兵脸部的照片。同时,新闻媒体还采取自我审查政策,通常不在报纸首页发表会引起读者或广告商反感的血腥照片。因此,发表的战地摄影实际上已在道德上做了妥协。
迈克尔·肖还指出,9.11之后,新闻报道摄影受经济危机和数码技术的双重冲击,不少摄影记者失业或经济拮据。他们不得不转向商业摄影和艺术摄影来维生。这也是难以指责的现象,但仍需要有一个底线。他举例说明,最近网络上讨论“VII图片社”著名战地摄影家罗恩·哈维夫(Ron Haviv)为世界最大军火商美国洛克希尔·马丁公司拍摄广告照片,是否超越了道德底线的问题。肖还指出,新闻摄影也受大众文化和公关公司的影响,出现了报道名人迎合大众口味的趋势。他提到著名战地摄影家詹姆斯·纳切威(James Nachtwey)经公关公司联系,在“阿拉伯之春”发生之初,曾为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一家拍摄照片,将阿萨德拍摄得像一个慈祥父亲,将阿萨德夫人拍摄得像一个充满魅力的女性,发表在《时尚》杂志上,引起巨大争议。肖最后呼吁,新闻报道摄影师应当尽可能独立客观,需要将揭发新闻事实真相作为己任。
与此话题相关的一个装置艺术展,题为《随机干预》(Random Interference),是由纽约大学摄影和影像教授洛里·诺瓦克(Lorie Novak)创作的作品。该展览将她从1999年3月北约开始轰炸塞尔维亚开始收藏的《纽约时报》,成捆地放在集装箱的底层,这些报纸看似无序地摆放在那里,实际上经过精心安排,观众能看到这些报纸头版刊登许多重大事件的新闻照片,如世贸大楼被炸、萨达姆被处死刑、歌坛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去世、恐怖主义分子在马德里炸毁火车等。同时,作者翻拍这些收集来报纸中的照片,与她从因特网下载的其他图像并置,在报纸上方的一个荧幕上不断随机播放。由此来探讨一幅影像从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记忆,当下影像泛滥对人们的干预,以及这种随机干预与人们的记忆所产生互涉的结果等问题。该装置艺术品挪用现成影像,对我们既是影像制造者又是消费者的时代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推出了一个学生作品展,题为《2084年》。1949年著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出版《1984年》寓言式小说时,电视机尚未成为家电用品,但他预言人们将会被24小时监控。今天,人们不仅到处被监控,而且,还自动将有关个人的资讯、照片和隐私放到因特网上,让全世界任何人观看。该展览由几位学生利用不同媒介创作的作品组成,试图探讨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虽然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相连,却感到更加孤独等现象,以期质疑人们对技术发达之后的反应及其所产生的结果。其中唐·菲利普斯(Dawn Philips)的《不超过140个字》装置艺术作品最说明问题,她从同龄人熟悉的几部电影中截取一个片段,这些片段均是电影中反映不同角色之间的误解或无法沟通的场景,之后将它们合成一个多媒体作品,由观众带着耳机边听边观看小荧幕播放这些场景,之后,她让观众在展览期间通过推特社交网站向她发出不超过140字的推文,以此来共同参与完成这部作品。该作品探讨的正是当下人们之间存在的距离,以及试图通过社交网站弥补这种距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摄影村”还展出2011年特尼基金会获奖作品,其中包括骆丹的《素歌》。中国摄影家李好也展出《朝拜者》的个展。新加坡年轻摄影师沈绮颖展出了她拍摄的《中国“鼠族”》,讲述北京生活在蜗居中的外地民工生活状况。此外,现场还有Lomo和宝丽来相机以及湿版摄影等讲习班。同时,每天均有各种摄影讲座和专题讨论会,晚上还有幻灯演讲。该摄影节规模不大,但办得井井有条,成本效益很高,而且十分环保,值得国内摄影节组织者借鉴。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