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月是纽约画廊圈的淡季。很多曼哈顿雀儿喜区的画廊,趁收藏家、有钱人出城避暑,8月既没展览也不营业,到秋天才恢復作息。
国家广播公司(NBC)电视网内的Bravo频道(注1),自8月起推出以纽约画廊圈新鲜人为主角的真人实境节目《画廊小妹》(Gallery Girls),透过七个二十几岁的女孩,一窥年轻人落脚纽约在艺术界打拼逐梦(言下之意:当无薪实习生)的情况。
断章取义的真人实境秀
位於雀儿喜西二十四街的布恩画廊(Mary Boone Gallery)配合同画廊五大道的空间,展出艾未未的个展《伪造集结》,是对2008年川震之后政府处理态度的反响。布恩女士在1980年代崛起,叱吒纽约画廊界,图为画廊先生在柜台后的工作实况。(如图,摄影/马唯中)
首播隔日,《画廊小妹》就受到各艺术与网路媒体笔伐围剿,其中包括最具公信力的《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纽约客週刊》(The New Yorker)、《艺术论坛》(ARTFORUM)、《美国艺术》(Art in America)、《艺讯》(Artinfo)等等。随着节目的播出,批评的声浪未减。原因很多,归纳如下:
首集提到的画廊,没有一间开在画廊林立的雀儿喜或57街,反而在一家外国游客(非画廊财源)很多的苏活,另一家在年轻潮人很多的下东城。(注2)有口碑歷史的画廊没出现,表示他们婉拒了上节目的机会,不愿靠容易断章取义的真人实境秀为自己做(非必要、甚至负面的)广告。
製作单位太着重凸显住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两地的女孩们之间(近乎杜撰)的对立,从经济环境、衣着风格、到对既定社区的刻板印象。纽约市除了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其实还有叁个区(Borough):布朗克斯(The Bronx)、皇后(Queens)、史泰登岛(Staten Island),内部又有许多小社区,各有各的文化。从上州、长岛、纽泽西州、康乃迪克州到城裡通勤的亦大有人在。这样完全过分简化纽约的地理人情。最夸张的是,其中一位住在曼哈顿的女孩麦姬(Maggie),到已经重新开发过、地价逐渐上涨的布鲁克林威廉斯堡区为老闆跑腿,害怕哪裡(很可能是和她一样二十几岁也在画廊实习的人住的公寓?)会跳出抢匪(光天化日之下外加摄影团队跟着?)。
不论是艺术工作者,还是不熟悉艺术界的一般人,没有一个受访观眾觉得节目忠实呈现纽约画廊圈的形形色色。几个人物在节目中真正工作的时间非常短暂,似乎总是在玩乐。即使嘴巴上一直强调自己很有经济压力,却有办法夜夜笙歌、不上班反去做瑜伽、独居於黄金地段宽敞的一房一厅,和艺术界基层工作薪资低、工时长等情况大相逕庭。
前《华盛顿邮报》艺评、现任《新闻週刊》当家艺评戈普尼克(Blake Gopnik)狠批:“我混了这麼多年,在以艺术界为场景的节目裡却未见其影……纽约多的是聪明的年轻人开的具野心的画廊,但也许Bravo哄不了他们……而我所谓『聪明的年轻人』正是七位主角中完全找不到的。业界遍地的实习生都写过《行为艺术中分离变异的自我:1963至1967年》这样主题的大四论文,而我们的凯芮(Kerri)和艺术的唯一关连最多不过如此:『我想在精品旅馆工作,但我没有艺术背景。』”
艺术家和作品沦为跑龙套的角色,如果不说这是个以艺术为背景的电视节目,根本就只看见一群衣着昂贵(又不实用)的女孩在纽约閒晃;背地裡讥笑对方口红涂到牙齿上、说再找不到支薪工作会被爸爸骂,但仍频频以计程车代步、自己的展览不自己策画,还怪罪义务帮忙的朋友办事不力等。《画廊小妹》新闻稿上屡次强调的“梦想”究竟是什麼,每个人都含糊其词,观眾也猜不透。
作为门面花瓶的画廊美眉
《画廊小妹》其中两女孩合伙经营的服饰店兼画廊 End of Century。门口贴着“请按门铃”,但笔者週二下午叁点拜访时,按铃叁次等了五分鐘之后,图中电视机后方的柜台依然无人影。(摄影/马元中)
麦姬和号称迈阿密大收藏家女儿丽子(Liz)一起实习的苏活区艺莱画廊(Eli Klein Fine Art),名不见经传不要紧,说是专门经理大陆当代艺术家,镜头常带到墙上掛着的韩婭娟作品;一个鐘头过去,相当於不存在。事实上八集看完,也没有介绍过一次艺术家,似乎有违画廊的基本宗旨:代理艺术家。
在专攻大陆艺术家的画廊实习,麦姬和丽子不仅一句中文也不会说,也不像是对大陆艺术家有特别的兴趣或瞭解,让观眾怀疑她们的实习机会是靠答应接拍节目、不费吹灰之力得来的。丽子甚至对同校亚裔同学抱有优越感,言谈举止间无一不透露歧视:“因为我金发、长得漂亮、家裡有钱、衣服又好看他们就嫉妒我。”引发各方人马对製作单位选角上种族严重不均(七人中六位是白人、一位越南裔),和纽约文化大熔炉的实况天差地远的批评。
纽约当代艺术秋季拍卖会,这群女孩全去参加了在菲利普斯(Phillips de Pury)的日拍。儘管拍卖会场谁都可以进去,但是在下东城开精品店兼画廊的珊桃(Chantal)和克劳迪亚(Claudia)的客层明显不在这裡,剧本未免太牵强。而坐拥父母金山银山的艾美(Amy)竟向观眾这样解释:“拍卖会场最好玩了,所有人都来这裡看别人,也希望被别人看。而且永远都有帅哥!”还真是前所未闻。小姐,你不是来替你的艺术顾问老闆打探拍卖情况的吗?
到了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 Miami Beach),所有女孩突然不用上班之外,连生意赤字的珊桃和克劳迪亚竟然也和在餐厅当侍应生、兼职平面模特儿的安洁拉(Angela)一块儿凑热闹去了,显然製作公司出了她们的机票和住宿费用。但现实当中,普通画廊根本不可能让实习生从纽约飞去参加为期一週的博览会。(注3)
2008年金融海啸前夕,《纽约时报》一篇题为《艺术界的守门员》的报导曾记述过在雀儿喜至少269家画廊裡,每一家都有坐(躲?)在柜台后电脑前 头也不抬 表情冰冷、二十几岁、衣着讲究、主修艺术史的大学毕业生,即所谓的“画廊美眉”(gallerina)。如果读她们的履歷,来头都不小,但是终究甘愿领微薄薪水在白盒子裡当花瓶,做与艺术史几乎无关的工作。她们经常要机械性地向大眾说不好听的话,例如:“我们展览开幕不供应酒”、或是“我们的洗手间不对外开放”,招致并不消费的奥客白眼。对於画廊来说,画廊美眉是画廊的脸蛋,是老闆们想要让公眾看到的第一印象。所以虽然经济上完全不符合效益(没有薪水却得花钱治装),为了要在弱肉强食的纽约艺术界往上爬,这几乎是人人必经之路。
可惜的是,在《画廊小妹》节目裡,我们并没见到上述竞争激烈、困苦求生的景象,更看不出和艺术的关联,就连真人实境秀最具娱乐性的戏剧化廝杀,都未能满足观眾的期望。
注1 :观众也许不熟悉Bravo,但一定听过“决战时装伸展台”,最初即於此台播出,是个专播各种真人实境节目的频道,在美国非常受欢迎。
注2 :苏活区於1980、1990年代确实因为租金便宜而有很多画廊进驻,但千禧年之后大部分的画廊都被地价飆涨挤到邻近码头又废弃工厂、仓库充斥的雀儿喜,目前苏活基本上已少见画廊。57街则有一些老牌的大画廊,例如古德曼画廊(Marian Goodman Gallery)、布恩画廊(Mary Boone Gallery)、佩斯艺廊(Pace Gallery)等。下东城近几年才开始有35岁以下的年轻人带进画廊,空间多半都很有限。
注3 :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 Miami Beach)除了是画廊展示最有潜力的新作品和买卖的机会,每天晚上的派对也是重要社交场合,画廊总监、收藏家、明星一起玩疯是必备戏码。
【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