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明:批判社会现实的艺术难以生存 2012-12-08 16:10:25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朱绍杰
近日,版画再度在市场上热起来,进入人们视野。12月1日,“2012北京版画博览交易会”在北京798艺术区百雅轩举办。据介绍,主办方还将在明年举行“北京版画艺术节”,实现“一会一节”。

黄新波,《卖血后》1948年.jpg

黄新波,《卖血后》1948年

黄新波,《年轻人》1961年.jpg

黄新波,《年轻人》1961年

近日,版画再度在市场上热起来,进入人们视野。

12月1日,“2012北京版画博览交易会”在北京798艺术区百雅轩举办。据介绍,主办方还将在明年举行“北京版画艺术节”,实现“一会一节”。

有业界人士指出,艺术市场已经进入亿元时代,但今年整体“价量齐跌”的情况令人担忧,因此,市场机构正在寄希望于具有优良传播性、复数性,并仍处于“市场洼地”的版画市场。

中国新兴版画兴起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鲁迅提倡的“木刻运动”的影响下,新兴版画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在艺术上,来自杭州艺专、上海美专和广州美专的学生,受到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德国表现派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广州现代版画会成员的作品上尤为显著。

一直以来,广东是全国版画大省,中国最有分量的版画家,广东占了半壁江山。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美术协会、广州美术学院、广州画院三大机构由版画家主持。版画在广东,乃至全国影响力毋庸置疑。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老一辈版画家的相继离去,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版画日显衰微。

当年,版画的兴起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如今,版画再热,背后因素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八十年浮沉,版画俨然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思潮的缩影。

在一片市场热浪背后,广州美术学院李公明教授认为,不可仅仅从市场角度评述版画艺术。

A

版画一度失去内在价值

记者:广东曾是版画大省,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诸多因素造成了版画的式微。除了收藏市场的方面外,还有怎样的社会史、思想史背景?

李公明: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和其他的左翼艺术家,都以版画来表现人道主义情怀和对社会的批判意识。除鲁迅外,广东籍的版画家在全国的左翼文化运动里起到非常核心的作用。仅鲁迅所收藏的中国现代版画中,广东画家的比例就达2/3。我们比较熟知的,如黄新波、古元、李桦、赖少其,都是广东籍艺术家。

版画这种艺术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兴起,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与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有很大的联系。而这种左翼文化的真正内涵,是以人道主义的思想去反抗专制、独裁,表现人民遭受的灾难。

后来,相当一部分艺术家参加到延安的文艺运动中。他们作品的面貌、风格和价值上的观念产生了很大的转向,但他们身上仍保留着左翼艺术的血液。也有更多的艺术家他们没有去延安,而是留在国统区,迎接新政权的来临。

黄新波先生在后来的六十年代为广东美术界的领导人物、版画界最核心的力量。但就在当时,整个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左翼艺术的人道主义传统、批判社会现实的精神逐渐流失。但黄新波的作品依然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尽管在在那个特殊年代难以批判现实,但还能让人感觉到他的作品所透露的普世性的精神文化内蕴。这与当时的文化宣传,有着本质区别。

到了今天,广东版画有一种地方趋向,像在潮汕地区出现了地方版画的现象。这些地方版画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味道,但总的来说,今天的版画失去了与左翼艺术的传统。

在这种情况下,广东版画出现衰退的走势是很自然的,而这不仅是广东的独特现象。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左翼传统不断式微,整个版画界都与这份思潮断裂了。

记者:版画自身的变化与左翼精神的流失,有怎样的联系?

李公明: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黄新波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农民、关于社会底层反抗的作品;李桦创作了很多关于国人要摆脱专制、争取民主主题的作品。而这种精神氛围,对于新兴木刻版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内在价值,深具真正意义上的左翼精神。它给艺术家极大的激情与灵感。在艺术语言上,用黑白的形式、最有力的线条、最概括的形象,表现出最充沛的情感。这就是版画与艺术精神之间最根本的联系。

后来,艺术逐渐成为粉饰现实的工具。在经历一系列政治运动后,艺术中的这种人文精神最终消失,荡然无存。尽管艺术家用尽所有办法,以原来的版画形式表现生活中的动人气息与细节。力求在审美趣味上,能够更多地延续版画艺术的独特审美品位。这些都已经非常难得。

但无论如何,这样的艺术创作已经失去了版画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最根本的联系,艺术家已经无法再拥有面对现实所产生的充沛激情。这是非常关键的。版画在当时那个年代,就已经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

我曾在报纸上撰文,论述黄新波先生在1961年创作的一幅知名版画《年轻人》。画上一个女青年拿着一根笔,好像在思考,背景是农村的一根高压电线塔。那张作品非常美,是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极具名气、传播很广的一幅作品。而我当时论述的角度是,当时的中国经历三年饥荒,黄新波先生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究竟知不知道农村的真实情况?如果他知道,他是否还会创作这个以农村为背景的这个年轻人,和这么理想这么美好的图景?

B

版画发展可见中国美术一大歧途

记者:在现在,版画艺术已经无法像当年那样跟现实生活产生强烈的联系。也就是说,即便今天版画再热,也已经与过去的“版画热”有很大差别了。

李公明:这和现在整个艺术生态有关。如果不走体制内的道路,要想在市场上获得成功,艺术家就要讨好市场。而在目前的所谓的艺术生态里,市场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市场,而是一个与权力资本紧密结合的市场。

因此,艺术家仍然不能通过表现现实的作品,来获得市场上的成功。艺术家在创作中,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开现实中的敏感问题,通过市场运作、个人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从而与权力和资本产生紧密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才有可能获得市场上的成功。另一方面,如果你是一个纯粹体制内的艺术家,只在体制内做美术官员,那么就可以通过掌握的公共资源,为自己建立丰厚的网络基础,从而有可能收获名利。

但要是两种情况都不是,而艺术创作又抱有左翼艺术思想,仍然怀有批判社会现实的勇气,那么试问,这样的作品,有什么地方敢于发表?又有什么机构真的敢于为你做展览?所以,我觉得,今天已经难以存在,甚至不存在让这种艺术思潮生存的土壤。

现在,广东有一些青年版画家,还保有比较执着的人文价值理想和批判现实的情怀,但他们也只能在十分边缘的位置,通过极为小众的渠道展示出来,而他们的影响也十分微弱。

他们的精神如何能够跟之前的左翼艺术传统、批判现实精神重新接驳起来,如何能够在今天版画艺术的泥潭上里继续呈现出那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我觉得还应拭目以待。

记者:版画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浮沉,是否可以视作艺术思潮的一个缩影?

李公明:某种程度上的确是这样。当年的版画很大程度上充当着左翼进步代言人的角色。它在反对日本侵略、反对内战、反对独裁等方面都有很典型的意义。但到了今天,这种艺术传统已经荡然无存。其中的确可以看到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中的一大歧途。

事实上,新兴版画不仅仅有社会批判的意义,它在艺术上也有相当表现主义色彩,与各种西方艺术因素的互相融合也相当成功。可见,在现代美术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美术团体在努力追求与世界美术的同步,而新兴版画也为这种追求作出努力。

1949年后,艺术发展产生巨大变化。其一是人道主义批判性由于政治原因而荡然无存。其二是跟世界现代美术同步的现象不再,这是由于全盘接受了苏式现实主义写实流派风格,放弃多元化发展,甚至听从行政命令进行创作。于是,在这两个方面夹攻下,中国现代美术发展走过了一段很长的弯路与歧途。

记者:当年版画的精神内涵,对今天版画再热有何启示?

李公明:我认为,文化的发展应该自然地与社会、人生进行紧密结合。这里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当代中国的很多艺术,在权力与资本的双重压力下,已经失去了面对生活、追求真理的道德勇气。今天人们说版画、油画处于低潮,很大程度上只是从收藏市场的角度看它们的境遇。然而,很少人会从艺术与思想、社会之间的联系,去看待艺术发展的状况到底是怎样的。这是最严重的问题。

【相关阅读】

李公明:当代艺术与社会关怀

李公明:以当代艺术介入中国问题

“发现工业之美·金速腾杯版画创作大赛”

 


【编辑:赵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