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有机会在世界一流的艺术机构展出他们的作品。仅在过去两年内,中国艺术家纷纷亮相伦敦顶级艺术机构,比如泰特现代美术馆迎来了艾未未的一亿粒瓷花籽;大英博物馆收藏并展出隋建国的《穿中山装的掷铁饼者》雕塑作品;巴比肯艺术中心推出宋冬‘物尽其用’观念艺术展;南岸中心海沃德美术馆更是首次举办了西方大规模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大型展览;而画廊方面,我们也看到张洹带着香灰系列在白立方举办个展;曾梵志在高古轩赚足风头,据说有位买家坐专机来购买其作品;Frieze艺博会上,中国画廊也不再形单影只。
然而,这风生水起的图景并不是华人艺术家在海外发展的全貌。中国文化在海外推广阻力重重,多数华人艺术家在英国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辛,孤立无援。根据英国文化技能局发布的数据,2009年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共计678477人。其中,93%为白人;而中国人仅为0.26%,处于边缘的地位。中国艺术家在海外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包括语言,资金,体制等等。当然,这些也是困扰在英国发展的其他少数族裔艺术家的共同问题。但相比之下,同为亚裔的日本艺术家,韩国艺术家,他们要比中国艺术家多了来自本国的官方大型文化机构的支持。本篇文章讲重点解读中国艺术家海外发展环境中的国家性文化机构因素。
说到推广本国文化的官方机构,英国有英国文化协会,法国有法国文化中心,德国有歌德学院,日本有日本基金会,韩国有韩国文化中心,而中国呢?可能有人会想到孔子学院,但恐怕无论从孔子学院的职能上,还是执行上都无法在文化推广上发挥与上述官方文化机构相同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孔子学院总则第一条就明确写道:‘孔子学院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汉语才是其工作的核心。虽然其总则中也有提及要‘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但这些只是附加价值。而相比之下,无论是英国文化协会,还是日本基金会等机构,都把文化艺术推广明确写在其首要任务之中,并在推广本国艺术家方面表现得非常积极。今年9月,我参观了韩国文化中心举办的‘葬礼木雕’展。其中的一个小细节就足以展现韩国对于本国艺术家在海外发展的支持态度。展厅墙壁上的电视里播放着木雕展览的宣传动画,其内容与我们所要看得墓葬雕塑并没有多少相干。但策展人还是特意向每位观众认真地地介绍了这个不过几秒钟长的动画出自一位年轻的韩国艺术家之手,告诉我们他的名字,他在哪里学习和创作。第二,孔子学院也缺乏推广文化艺术的资质。孔子学院每年派出7000多名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而这些工作人员多数并非具有专业的文化艺术知识。而其他文化机构,比如位于伦敦查令十字的韩国文化中心,就聘有专门的艺术展览策展人,并且`还会为每个不同的展览聘请特约策展人。第三,不懂得如何有效沟通宣传。同为亚洲国家的韩国日本,其文化机构在西方的沟通宣传模式已经完全融入西方体制。他们的网站信息丰富,更新及时,设计美观,操作简单;并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提高受众的捏合度;语言措辞平易近人,服务意识强,官僚气弱。自然,更易于在西方推广其文化,为自己的艺术家提供更为优质的发展平台。 第四,资金运行不够透明。2008年孔子学院年报显示,当年运营费用为人民币8.19亿元,此后则没有公布。而其他上述机构都把自己的各项收支以年报的形式写得清清楚楚,对公众开放, 比便大家了解,文化推广的公共财产是如何被花费的。第五,官方色彩过于浓厚。孔子学院由于其官方色彩浓厚在一些国家受到一定抵触。相比而言,上述提到的官方文化推广机构多为由政府出面主办,只接受部分或少量政府财政支持,独立运行的文化机构。因此在文化艺术推广的内容上,艺术家的选择上也就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的自由度。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艺术家在海外的发展还没有一个有力的官方推广平台。而这也使得中国艺术家在海外的发展更为不易。刚刚结束的十八大对文化改革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有了‘去口号化’的阐释,希望那三个‘倡导’能为中国软实力建设以及文化在海外的推广发展带来一些实在的意义。
关于ARTouch
ARTouch是一个与艺术和创意产业相关的非营利公益组织, 于2012年在伦敦创办。ARTouch从政治经济学以及发展学的视角关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人在英国创意产业中的发展状况。ARTouch完全依靠志愿者独立运行。致力于提供一种不同的声音,并为艺术学生,艺术从业者,艺术机构,政策制定者以及受众之间建立一个双向的,平等的,开放的对话平台。
【相关阅读】
【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