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鹏: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手艺人 2012-12-13 11:19:57 来源:信息时报
一直做陶艺的曾鹏在陶艺界相当出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陶艺作品展。他出身于陶艺世家,父亲是中国现代工艺大师曾良先生,从小耳濡目染的曾鹏,更被大学的老师称为“为陶而生的人”。

曾鹏

一直做陶艺的曾鹏在陶艺界相当出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陶艺作品展。他出身于陶艺世家,父亲是中国现代工艺大师曾良先生,从小耳濡目染的曾鹏,更被大学的老师称为“为陶而生的人”。

曾鹏自幼耳喧目染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之精妙,逐步发展为一种清新质朴、灵动鲜活、充满中国传统文人和民间意趣的个人风格。——刘庆元(策展人)

6月29日,广州扉艺廊举办了由刘庆元策展的曾鹏作品展《“唯心造”》。这场展览为广州的普通观众们带来一个奇特又亲切的艺术创造者曾鹏。这个“为陶而生的人”却数年来生活在佛山石湾,在工厂、小院、茶、古琴中做着一个手艺人,过着闲暇时光,自食其力。他不愿举办展览,不愿参加展览,甚至不在乎自己的作品是否是艺术品,却沉浸用心创作的乐趣中,享受着自己的生活。他的散淡和宁静,在今天这个节奏过快,“气喘吁吁”(刘庆元语)的电子数字时代,格外令人诧异。

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被艺术家冯峰称为“最后一个民间艺人”的人,他会带来怎样的作品,会给我们呈现一个怎样的创作世界?

曾鹏:为陶而生的人

他的作品(也是"产品")从来没有待价而沽和获奖参选的机心,唯一的只是与有缘之士共同分享,这种生活平行于品性的方式,让曾鹏身上富于一种奇特的"自在佛"似的气息。——刘庆元(策展人)

记者:这次展览展示了您的画和一些陶艺作品,而您一直以陶艺闻名,您自己如何看待这些画?

曾鹏:其实我一直在做陶艺,但平时也画画。刚开始主要在做陶前画一些手稿,后来发现把陶放到纸面上也挺过瘾的。所以,我的陶瓷和画没区别,就是直接这样用上去的。因此,冯峰会觉得,和直接去画的国画有不同的观看方法。

记者:陶艺语言和绘画语言是否会有所不同?

曾鹏:我小时候就在民间艺人身边长大,他们的民间工艺对我影响很深,到了今天,我才发现我用的完全是他们那一套,做手啊,选泥巴,做衣袖都是一样的。所以我的画和陶瓷贴得很紧,都是用很地道的民间语言。

记者:民间语言是指的是民间陶艺工艺吗?是怎样的语言?

曾鹏:就是说,我的语言很直白,人物穿的是雨衣就是雨衣,长袍就是长袍,空白的地方就等于很远的地方。我不是批评现在的画,但我发现现在很多画的写实能力越来越强,反而想象的空间越来越少,他们要画得明明白白给你看。但我觉得我们不需要明明白白,中国画有种很概括的能力,笔到了自然就意到了,意到了自然就有了空间,空间就有延伸,这种延伸可能就是一片空白,但是你有想象。

记者:您也是学院出身,大学就学陶瓷,您认为学院派和民间工艺有怎样的不同?

曾鹏:我更多接受了传统做陶的工艺。

现在很多人做陶工艺不那么传统,趋向于写实,真实性,不民间,风格很统一,趋向于统一的形象,统一的动态,统一的写实功力。他们要跟学院媲美,追求学院的大雕塑那种有肌肉,有表情,有动态,有环境的感觉。但民间陶艺会更抽象一点,更写意,更自我,更个人化,和陶瓷本身相关釉彩、颜色做得相当精彩,浑然一体。很多民间陶艺没有写实功夫,就做得很概括,反而出现一种情趣。

我们现在很多东西做得越来越没趣味,但你能看到它们做得很真实,很写实。
记者:在创作题材上,您比较偏好“佛”这个题材,和信仰有关吗?

曾鹏:我一直都在做和佛有关的东西。我不信佛,但我觉得佛是我们几千年文化提炼出来最典型的形象,最亲民的形象。人们膜拜它,就是因为它的善良、宽容和慈祥,它也是我们宗教文化中提炼出的最高境界。本来就有这样一个好题材,我为什么不拿着它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呢?

记者:这次展览的作品是您的近期新作吗?

曾鹏:是的,主要是近期作品,我比较满意,也有几件过去的作品。

举办这个展览主要因为刘庆元他们这些年轻人一直在鼓励我做。展览,我做得太多,觉得做展览很不容易,太累,而且现在的展览也太多了,可看可不看。现在看展览好像变成了一种应酬,我天天接到很多请柬,但我从来不去看,因为太累了。所以我对展览不热衷,也觉得没什么好展的,但这些年轻人都在鼓励我,说是阶段性的总结,我就做了。其实展览都是刘庆元在策划,他做的很到位,很多事情我都不愿意去想,他帮我全部安排好了。现在感觉到我真是老人家了。

【相关阅读】

唯心造——曾鹏作品展(组图)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