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买家成批组团海外“淘宝” 尽管坊间传闻欧美市场已价高货少。
刚刚结束的伦敦苏富比秋拍中,中国战国陶罐因为有乾隆御制诗而最终以62.5万英镑拍出,如果没有乾隆御制诗则价格约为5000元人民币左右;连续举行的德国纳高、英国佳士得、英国邦瀚斯几场拍卖会中,中国艺术品成交情况与春拍比稳中有升,下个月巴黎秋拍因此颇受期待。这些外国知名拍卖会的高成交率和成交价得益于中国买家的捧场。然而,市场中却流传这样的观点:欧美市场货少、价高,中国买家已无“淘宝”机会。这些“墙外开花”的古董价格如此之高,究竟值不值?货源是否依然充足?新一轮的参与者接手时是否还有获利空间呢?让我们听听各路“豪杰”的故事。
海外“淘宝”值不值得?
据了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买家陆续前去欧美市场“淘宝”,连一些小镇的拍卖会也时常可见到中国人。胡义成是广州古玩市场的一位店主,主营旧书,但他对杂项等小玩意也颇有兴趣。今年4月,他跟人组团前去欧洲市场“淘货”:“欧洲绝对还有中国货,他们富裕了几百年,很好地保管了一批艺术品,现在正值衰退期,东西肯定会逐渐大量流入市场。”胡义成这一趟欧洲行的深刻体会,一个是怕口袋里钱不够,一个是怕眼光、胆量不够,“买货回来的都赚了,只是空间多大而已。”
这一趟欧洲行来回12天共花费了2万多元的旅费,对于小本经营的胡义成来说,这个应该算不低的出差成本,但他却轻描淡写告诉记者:“其实随便买点东西都能赚得回来。”胡义成跟团友一起逛古玩店时看到一把漂亮的紫砂壶,上面有篆书的落款“旭斋”,花了2300元人民币买下。回到广州,他迫不及待先查书,发现“旭斋”出自民国一个名家汪宝根之手,颇有名气。再找紫砂壶行家看,行家认为这个壶太新,应该是上世纪80~90年代仿制的,价格顶多1万元左右。尽管没有预期的捡大漏,但胡义成也并没有觉得失望,把壶摆放在店中待售。几天后,一个上海买家看中了这把紫砂壶,见开价为1.2万元立马买下,买下后才实话告诉胡义成,这把壶确实是汪宝根的真品,只是外国藏家不懂养壶,加上当地气候干燥,所以壶身没有形成包浆,看起来还很新,实际上是品相极好。后来,这个买家回上海后,以10余万元卖出了这把壶。“外国收藏者不懂看篆书,当然无从考证东西的来龙去脉。”胡义成说了。
胡义成认为,中国市场信息透明,想捡漏或者想找到有空间的好东西很难,“除非能够从原主人那里拿到第一手货。”而欧洲市场上,很多人并不专门从事古董生意,只是把家里先人的藏品拿出来售卖;即使是古董商人,对中国古董的研究也不够,只能采取往高里要价的策略。“以前存下中国货的人现在都发财了。”胡义成说,中国30年的高速发展在全世界“只此一家”,而任何人,包括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买家,都不曾像中国买家这样狂热购买艺术品,所以欧美的商家加价的幅度远不及中国买家能承受的价格上涨幅度。
想收藏,一心捡漏必死无疑
游走在欧美、日本的拍卖会间的瓷器行家陈连勇对拍卖场的情况了如指掌。“每场拍卖会上出现的拍品都不同,有很多过去我们没见过的新鲜玩意,也出现新的价格。”陈连勇透露,自上个月开始的秋拍,德国纳高、英国苏富比、英国佳士得、英国邦瀚斯等的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可以见到买家大多数还是中国人,也有不少中国买家采用电话委托的方式。而拍卖行也因此专门聘请中国人接听委托电话。
陈连勇认为,刚结束的四场拍卖会与春拍比稳中有升,主要是春拍时总体拍品品质不高:“而本次只要是老的、开门见山、估价合理的,都能卖出好价格。”对于市场中认为欧洲市场已经无“好货”的观点,他认为古董向来水涨船高,只要有价一定有东西出现:“市场还是有好东西,至于价格空间,如果想在那边买了马上回来卖高价是不可能的,如果能放上几年就肯定没问题。”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欧美向来有收藏传统,他们手上还有很多我们没有见过的藏品。他建议藏家要对自己负责任,多出去看看世面,看看国外好的展览:“我一到当地,先看博物馆展览,然后到拍卖预展转转,再到古董市场。干这一行的,必须真的假的都看。”
对于有人担心外国拍卖市场的高价形同下给中国人的圈套,陈连勇说:“真正的好东西,外国买家也还在买,因为他们毕竟没有汇率的压力。”他认为,那些说欧美市场没机会的人,多半是没有实际到过市场,在家拍脑袋想出来的:“很多官窑瓷器是旧时的孤品,我们见也没见过。”他建议中国买家最好到欧美市场的大拍卖行,小拍卖行要慎重,因为出好东西的几率少,而难得见到的好东西价格比大拍卖行还高。
“现在外国拍卖行很会做中国人生意,拍卖前发图录给中国客户,买家要不通过电话委托购买,要不找当地有生意来往的朋友帮忙购买。”一个多次参加欧美拍卖会的买家程先生告诉记者,“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机会,关键是财力和眼光,看机会的大小,是赚500元还是50万元。”而对于新鲜货来说,看似外国市场更容易争取到。“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到欧洲买货,这多少也算是个门槛。”
“拍卖会是有钱人玩的游戏,古玩市场是普通人玩的游戏,都能买到东西,但要看你投入多大的钱。前者是‘钓鱼’,靠运气,到拍卖会上是‘捕鱼’,有针对性,只是价格拍卖前你不可能估计到。”胡义成说,中国买家还是会源源不断去欧美市场淘宝,“也有买家外语水平高,自己在网络上买,欧洲商家很讲信用,买家说不对的还可以退。如果鼓励大家都去,就增加抬高了外国人赚中国人的钱的机会。所以买家们要量力而行。”
北京华辰总经理甘学军建议普通买家还是要到大拍卖行:“到乡村小拍卖行是专业人员做的事,只有专门吃这碗饭的行家中的高手才可能淘到宝。如果把捡漏定义为此的话,那我肯定说没捡漏机会了。想收藏,一心捡漏必死无疑。”
海外市场 没有特别的优势
“我在欧美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上见到大部分买家都是中国人,但最后买到的不一定值。” 上海泓盛拍卖总经理赵涌在受访时表示,虽然部分艺术品的落槌价看似划算,但是如果加上其他的费用,空间非常有限。“譬如德国某拍卖行的佣金高达33%,加上专业的物流公司的运费,估计要在落槌价上加多50%的成本,并不划算。”其次,他发现很多买家并不是专业人士,对当地的法律背景也不够了解。特别是今年他到伦敦、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参加拍卖会后发现,各个地方的成交价格差别并没有想象中大:“给予了部分经营者赚取差价的机会,但不能因此得出海外有更大吸引力的结论,而是各个地区、各个场次之间肯定有存在交易的价格差异。海外市场没有特别的优势。”
他还告诉记者,最近很多仿品、高仿品被投放到世界各地的拍卖公司中:“我认为他们针对的买家群体,一种是当地的华人,一种就是到当地去的中国商人。他们的专业知识有限,凭本人判断有侥幸心理,有国外能买到好东西的预设,相信各种故事。而‘供货商’们就迎合了他们的口味,满足他们的侥幸心理。通俗一点说,就是国产的东西买个品牌贴上去,又进口,给人‘海归’的错觉。”据他透露,即使是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大拍卖行也可能存在这种情况:“这些藏家可以选择把货投放在他们世界上某个地区的分公司。”因此,赵涌建议买家无论到伦敦、纽约还是香港市场,还是要具体看东西说话,不能一概而论。
目前大量回流的是三流的东西
“‘没有捡漏机会’,这是一个感性的说法,表达的只是一种情绪。”在甘学军看来,市场的信息越来越发达,了解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很难像过去那样用小的代价捡漏获得大收益,“捡漏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现在只能靠人的眼力,判断真假和价值高下的能力。”这些话说明他认可捡漏的机会存在:“如果能比别人判断艺术品内在价值的能力更高,当然能获得更多机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捡漏机会永远都有,只是捡漏的方式不同。要不然大家也不会到外面去淘宝。”
他强调,150年来,中国的重要艺术品都是外流的,而市场才恢复了20年,往回流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够:“关于这个数据,各有说法,据说至今回流才几万件文物,但之前流失的达到数百万件,也有150万件的说法。虽然没有明确的统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流失的数量肯定远大于现在回流的数字。何况20年来回流的渠道、方式是什么?是肩扛手提的方式,是零星的、精卫填海的方式,这与100多年来我们的文物流失的时间和途径大不相同。”
另外,他还强调,目前大量回流的是三流的东西,有的甚至真假难辨:“真正的好东西还没有看到,回流的进程还长着。从市场角度预测,以后越回流越会出现重要的东西。”他的理由是,最先回流的肯定是曾经出去的假东西,而珍贵的东西,肯定最后才会出现,而只有中国艺术品市场进一步提升,“价格上去了,成熟度更高,配套更好,市场更稳定,回流才会是持续和稳定的。”
“别相信那些嚷嚷没机会了的行家。”胡义成直截了当地说,“譬如玩书的都知道得去日本淘货,但很多行家都抱怨日本买不到东西了,东西比国内还贵。可是一阵子人就不见了,问去哪了,往往说漏嘴刚从日本回来。再问买到什么了,赶紧说啥也没买到。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买不到怎么还老去?说明很多人希望少一点竞争对手,所以就放烟幕弹。”
【编辑:宋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