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山涧》
读山水诗对画很有益处。古人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声诗”。一幅好画诗情和画意两者不可分。
诗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作画也如此。绘画的“有我”之境,是指艺术品中突出地体现作者的个性和意趣,把对客观的感受高度地融于主观中,使所画主观成分多,对作品的形象塑造,多半是意象或抽象。绘画的“无我”之境,是指艺术的表现,十分重视对象的客观反映,此即“应物象形”,虽有艺术概括,不失形似。“有我”、“无我”是两种表现的境界。这两种表现,有时在作品中交替出现。都可以在艺术上达到无限好,即通常所说的“绝艺”。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可以被教育,可以学习继承。在规范的社会中,个人意识必须明白信手涂鸦的时宜与场合,否则会被指认为污染。同样的随意天真,稚拙和变形,在儿童绘画的过程中是一种自然情感流露,一种真诚,而一旦被成人滥用则变味成了一种冠以美名的虚假体验。或曰之为一种看似真诚的做作,作为艺术境界的追求简单模仿其意义、价值为零,这也可以认定为艺术情感流露的非我过程。 我们常在生活、自然写生时透过山川、石壁,天地之大义,写其内在生命之真谛。所谓古人的“浑自然之力,促艺术之成,挽彼造化力,持我为神通”,我们是“借”自然这个无所不包的“题”来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去随心所欲,纵情发挥创造出艺术真品,也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谓的“有我”,“无我”,“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境界,体现的是一种传统的天人合一精神。
历史上,西方文化一直在与人的物质生活相关空间中发展,而中国文化一直注重在与人的生命存在相关的时间上做文章。如果能够处理好空间性和时间性的关系,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和、取长补短是可以实现的,传统文化发展进步的空间也是很大的。
书法的学习方法中有智性、蠢性、愚性与惰性,加上惯性之分及评说。如果我们学习方法不当的话,古人当时的智性,可能就是我们今日的惯性。这也许是我们今天不仅要分开写字与书法,并且还要在书法的“蛇身”中再弄出个“书法艺术”的“蛇足”的理由。绘画同理,也有画家的“画”与艺术家的作品之分。
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认为“照相充满了惊人的不合理性”,是指“准确”束缚了画家。这是一个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区别不同的问题。同样中国人评价中国画也有视“栩栩如生”为之下品,其中道理异曲同工。
艺术有没有“准则”?艺术教育有没有“准则”?艺术批评有没有“准则”?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可以回答的:即只有创造,可以称为不是准则的“准则”。
绘画虽然有主张新与旧之分,有传统与现代之分,有内容与形式之分,但这并不是评判画之优劣好坏之尺,画的好与坏最主要因素即画本身。古今中外一张好画,谁敢说传统中没有现代,现代中又没有传统?
我们讲继承传统。比如传统绘画中的很多材料技法内容还有待继承、发扬和拓展。传统中有很多可以启发和引导当代艺术表现的东西还没有被认识、重视和利用,还有很多艺术表现形式还没有被纳入到“中国画”的表现范畴中来,中国画研究的展开还远远不够。人们重视材料、制作与表现,也就是要调动创作的主动意识。可以是材料引发艺术冲动,或者是产生一种艺术构思后,去发现和选择材料,由材料启发表现方法,经过制作。材料与表现方法重复沟通后,最后形成艺术表现。
画好山水画,应以主观臆兴融情于景的心境美——“心画”为起点,用心灵感应自然的生机,寄情于笔墨意上的、具有无穷生命力与想像力的、融合无尽人文意蕴和个体精神内涵的“再造”山川自然。从生活真实过渡到艺术的真实,把自然之美提升到艺术之美。 反传统的,应该是最有传统。因为他只有懂了传统,才有资格去反。如果要走出传统则更难,他还必须懂现代。一个懂传统的人看现代,现代中包含着传统。一个懂现代的人看传统,传统中似乎也有几分现代。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