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津:吃,是我永远存在的“借口” 2012-12-19 14:30:03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白橡皮
行万里路不只是看风景、画山水,实际上是要让自己的思想处于不断的新颖刺激和生活当中,这样艺术家对生活、对自己的艺术才有新鲜感,“老树”才能开“新花”。

艺术家 李津

“电影《1942》,我能看懂冯小刚在说什么”

99艺术网:最近有一个电影《1942》,讲述的也是一个关于“吃”的话题,但都是关于饥饿、吃人、死亡等比较沉重的东西,它跟您的作品画面中所表现的那种闲情逸致是很截然不同的风格。为什么在您的作品中很少看见令人悲观、失落的、以及批判的东西?

李津:冯小刚和我都是一代人,我和他感兴趣的角度很像,只不过他的《1942》是一种忆苦思甜的概念,我们过去有饥饿的经历,所以这代人对食物有一种重视。关于“吃”这是一个大话题,它可以承载很多东西,无论是吃饱的经历和挨饿的经历都会围绕着“吃”这个线路。我们在早年那个时候,“吃”首先是关于生存的,因为它不单是我们说吃什么美味、什么滋味,在当年那种生活质量下人们对“能吃的物质”的概念首先是要解决温饱问题的。到后来温饱已经完全不是问题的时候,又发觉我们还有一种饥饿,这种饥饿可能是精神上的。过去我们有很多不太美好或者是恐惧的地方,比如想到过去的清贫之后,会产生了一种震动以及对现在生活的一种挑战。

五十年代出生的这批人对食物的敏感度往往比90后、80后要大,而且在“意”和精神的依赖程度都要大于那代人,所以说我能看懂冯小刚在说什么,其实他和我的作品说的是一回事。冯小刚在《1942》中所衬托的对饥饿这么大的兴趣和重视,是因为他觉得现在社会丧失了饥饿感,这种忧患意识越来越少了。我的作品过于把丰盛的食物作为话题,好像是在回避,好像这种丰盛让人感觉多么得阳光,其实也不是,也是因为过去的饥饿才把这种丰盛放大化了。

99艺术网:相当于一种另类的批判。那您认为批判性是不是应该成为当代艺术家一种属性?

李津:我觉得有的画家可以以这个为前提,有的画家不是,比如我就不想批判谁,我觉得我自己首先还是想歌颂生活,尽可能是要光明一点。作品无论是积极还是生动,都是因为艺术家想向着自我生长的东西走,我的作品特别强调“鲜活”两字,可能还要加点儿“生动”,首先要有一种活力,艺术才能有感染力,大多数人还是希望简单、单纯、快乐,这是一个普世性的思想。

“我从来不认为我是新文人画家”   

99艺术网:有的批评家把您定位为一个新文人画家,您怎么来理解新文人概念的?

李津:这个词是一个特定时期的词,已经已经二十年了,是为了跟过去传统文人画有一个区分,其实谁也没有说清楚这个概念,可能我们认为新文人画家有一个旧情结或者其他的东西。

99艺术网:除了旧情结,您认为新文人崇尚的是什么样的一种东西?

李津:我从来不认为我是新文人画家,这个要看怎么界定,是有文人情结还是自己读很多书?我们过去所理解的是一种文人品质和文人精神,文人追求的东西相对形而上一些,除了现实感以外有一种更高的精神愿望,凡是符合这种概念的文艺作品都可以跟文人挂钩。即使读得书再多,没有超理想的东西,生活在缺乏理想和缺乏想象力的现实感中,那这种文人还不配用“文人”这个词。

相关阅读

今日盛宴:“吃货”李津的水墨美味关系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