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它以妙穷毫厘的细腻和艳丽的色调而辉煌一时。历史上,由于文人画的逐渐兴起,工笔画相对沉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汇,人们精神追求的丰富,工笔画再次走向繁荣。我省工笔画历经了怎样的发展?目前现状怎样?记者为此专访了工笔画大家朱秀坤、王道良。
过去:曾经组织一场展览很难
安徽自古文化底蕴深厚,在山水绘画上涌现出了新安画派。但工笔画发展怎样?“北宋时出现了李公麟、崔白等大家。但发展至今,安徽工笔画与江苏、北京、天津、甘肃、岭南相比,要薄弱些。”被誉为安徽工笔画“领头羊”的王道良告诉道。
1983年,湖南农民工笔画展在北京展出,在艺术届引起很大震动。安徽决定也进京搞个工笔画展。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戴岳领衔抓这项工作,成立了安徽工笔画研究会,指定王道良任会长,在全省范围内发现工笔人才,两个月后,书画展先在明教寺大殿预展,孔小瑜、黄永厚都请来参展了,但两面墙还是挂不满,可见其时安徽工笔画基础之薄弱。
发展:从申茂之到王道良
给当代安徽工笔画带来曙光的是申茂之。他是著名皇室书画家溥心畲入室弟子,1928年毕业于徐悲鸿担任校长的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上世纪五十年代,安徽引进人才,申茂之被从无锡华东艺专引回到家乡芜湖,任教于皖南大学艺术科。随后,在合肥师范学院、安师大任教国画班的白描、工笔重彩等课程,把工笔画的种子撒在安徽,耿明、徐永万都是他的美术班弟子。
在工笔画的传授上,王道良功不可没。他先后师承岭南大家黄幻吾和申茂之,作品糅南北二派之长,刚柔并举,形成“王派风格”。难能可贵的是,他记住两位老师的重托,与儿子王涌女儿王琦一道,为安徽工笔画培育人才。几十年的艰辛授艺,徒子徒孙加起来有四五百人。原安徽美协主席章飚评价说:“安徽工笔画,王道良是领头羊,是奠基人,为安徽工笔画培养了大批人才。”
现状:队伍蓬勃壮大
近几年来,安徽工笔画形势喜人,在全国第六届、第七届工笔画展上都有不俗表现。省美协副主席、省工笔画艺委会主任朱秀坤告诉记者,安徽工笔画队伍正在蓬勃发展。
梳理起来,安徽工笔画家聚集在合肥较多,呈现出三大群体。一是“王派弟子”数百人,他们继承的是传统工笔,较为突出的有吕贤文、李树云、李晓明、陈拥军等人。此外是传统基础上个性创新突出的一部分群体,再者是毕业于高校美术专业的学院派,他们创作上“岩彩”特色明显。
衡量一个画种的兴起要看代表性画家和群体力量。除前面提及的人物外,陈林、桑建国、王仁华、谢宗君 、赵松岩、马群鸿、潘旺森、唐大柱、石兰、胡礼惠、胡玉、段云峰、罗耀东、吴同彦、陈伟、周建祥、凌晓星、张辉等人都在工笔画创作上成绩斐然,他们中有人担任省美协领导职务,有人是省市画院专职画家,有人担任艺术学院教授,有人则频获大奖,在全国有一定影响。
从全国范围看,安徽工笔画处什么位置?王道良评价说目前属于中等水平。与过去迟滞不前相比,安徽工笔显出了旺盛的活力和积极的探索,但呼唤出现陈佩秋、何家英、喻继高、莫建成、冯大中、胡勃这样的人物。他希望年轻工笔画家多向传统学习,苦练线条,挑起振兴安徽工笔画的责任。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