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云:摄影创作是自我不断清洗的过程 2012-12-20 10:29:35 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刘旭阳
瘦弱的身材,背着一个书包在小城连州摄影节展区间游荡,时不时掏出自己的相机拍上几张。出生于 1971 年,在从南到北多个省份生活过的当代艺术家陈晓云,凭借摄影作品“《坠枯录》注”,获得了2012 年中国摄影界最重要的奖项“新摄影年度大奖”。

《把每一次的进食当成正式的性交,我的胃因为不幸,而充满堕落感》100x80cm

B:文字和图像为什么要这样去搭配?有些文字我根本看不出与图片的关联,甚至引导我向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方向去思考这张照片……

C:这一批三十多张照片,有一些文字和图片是很贴切的,甚至有时候这些文字让我自己都被感动,起了恻隐之心。也有一些,我根本就是玩笑式的,或者包含一些小小的机关,而这或许对我自己有效,也许会对观者有效。我也会考虑我们所在的这个时代,去关注一些比较现实的东西。

B: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人去理解你的作品,还是纯粹为了表达自己?

C:我不认为观众是第一位的。摄影,作为已经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形式,已经泛滥了,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掏出相机、手机,然后咔嚓按下快门。年初的时候,我曾经为写文章而专门查找了一些数据,带有数码摄影和摄像功能的手机的年生产量把我吓了一大跳,有一个多亿,数码相机也是一个多亿。你想想看,每一秒钟,世界上会产生多少照片出来。所以,当你拿起这个工具做艺术创作的时候,你需要给自己一个理由。不是你事先认定自己是一个摄影艺术家,然后你的每一张照片就能够自然而然成为好的艺术作品。作为一个摄影艺术家,你必须考虑这一点。你要知道,你按下快门的瞬间,世界上有无数人也同时按下了快门,这会形成一种很奇怪的竞争关系,虽然它很荒诞。现在的数码时代,你要想删除一张照片是很容易的,所以你留下的每一张作品,你一定要寻找到足够的理由。
B:注释中强调的一些关键词,比如政治、权力、宗教、道德、性,这些词汇是在你拍摄的时候就设计好的么?

C:我没有唯一的创作方法,这些关键词有的是我拍摄中想到的,也有我事后给它另外注解的。因为从事摄影工作很久了,有时候这些内容来自于我本能的直观,在我按下快门之前,我就已经意识到这个画面带有的某种倾向,但这倾向我不会马上解释给自己。虽然在拍摄前的方案设计时我会有一些想法,在拍摄中可能会有所改变,但是在最后整理和选择照片的过程中,我才会有倾向,而这种倾向则是跟我平时的一些经验有关,比如政治、意识形态、道德,当下的生活、情感、性等等,它们最终会影响我最后的创作。

B:从一些照片中,我感受到了很强烈的批判现实的意味。

C:是的。以前的我认为现实与自己没有特别大的关系,现在,每当我上微博、摊开报纸、打开电视机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不由自主地就感受到身体里的暴力因子在活跃。仿佛身体里、血液里有一个这样的机关在那里。在我处理一个暴力的镜头时,比如那张嘴里塞满树枝的照片,被摄者是我的一个朋友,但是我在塞树枝的时候,潜意识里就仿佛有一个声音在问:“还能塞么?要不,我再塞一根吧。”会有一种恶狠狠的东西在里面,而这让我感到害怕。虽然我没有继续塞,也没有对被摄者造成伤害,但这种情绪让我警觉。你为了一个审美的目的,让另外一个人难堪难受,这个图像的暴力是你赋予的,最后你想得到的是什么呢?我常常自己问自己,自己批判自己,绝对不把自己当作一个超然世外的人。

我觉得图像的暴力是我施加给演员身上的,那么我凭什么就要施加到他身上呢?是因为他们认可你,或者赞同你的观点,觉得自己在为某种形式服务和牺牲。我发现这里面隐藏的结构,和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某些结构是一样的,就是社会说服你承受一种暴力,然后施加暴力的人说服自己这是一个理由,最后暴力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后,我们再粉饰它,说它是一件了不得的作品或者是为了某个伟大的目的。我自己也是和这个社会分不开的,比如我批判暴力,但是却用了暴力的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充当着一颗螺丝或者一个按钮。我不认为我有资格去批判社会,我只是突然意识到了,我不那么清白。

B:摄影的普及甚至泛滥,对于摄影工作者意味着什么?

C:我觉得,摄影正逐渐成为人体的一种辅助功能,甚至延伸成为你一个新的器官。再过 50 年,当我们的孙子想通过照片回头看看我们的时候,他一定会疯掉的。你爷爷、奶奶,他们的朋友的照片,你花多少年都看不过来。你设想一下,那将会是一个多么奇特的世界。那时候,谁有胆量想通过照片看 50 年前某一天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在这个层面,摄影就好像一个怪兽,非常可怕。另外一个层面,当每个人都把拍摄当作一个习惯的时候,顺带着也会把观察当作一个习惯,这是一个自我进化的过程。因为你拍摄的时候会观察,你拍完之后,也会去再看一遍。这样,摄影就变成了很多个步骤,看、拍、看……这样,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都会多一些停留吧。这是比较美好的说法,摄影可以神奇地促进文明进步。

B:我听到有些艺术家、评论家批评你的作品是歪门邪道。

C:有时候,陌生感会让人天然地产生愤怒的情绪。我并不看重那些用不同评判标准来批评的人的话。当代艺术本身就有它自己的开放性,我希望那些看过我的作品的人能有所收获。作者通过照片创造一种意志,让观者在自己可以理解的范围内去欣赏艺术作品。比如,你是摄影发烧友,你可以用你的标准去观看,如果你是新闻摄影记者,你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它不具有某种私密性。别把自己太当回事的话,会很快乐的。摄影介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广度、深度特别大。摄影没有特定的观众群,眼睛可以看的人,都可以观看和评价。摄影是一种半使用、半认知的东西,所以你可以偏重使用,也可以完全偏重认知,它都能成立。

B:在你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是否受到过他人作品的影响?

C:没有,我是一个拒绝受他人影响的人。但是我喜欢的摄影作品有很多,只是我都不记它们的名字和作者,害怕潜意识里受到它们的影响。在这次连州摄影节上,我刚刚看了蒋志的作品,觉得非常好。现在我们遇到的艺术作品往往是以一幅好照片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眼前,不像以前的传统,会有某个老的摄影大师,通过一批照片建立一种范式。现在我们不来那一套了,我们选择好照片的标准已经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式了,因为你不能拿一个新闻纪实摄影师的标准去要求一个技术类的或实验艺术类的摄影师。我们生活的背景,是一秒几百万张照片的时代,你应该学会宽容,别再那么死磕。看谁的作品,都乐呵呵地看,我觉得这样挺好。这是当代艺术的包容性,而不是征服或者统治的意味。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