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武晓丽作品
引而不发!这是我对武晓丽这个人最重要的印象。
最初与武晓丽的几次相聚,都觉得她像个平淡的人,温柔地与女儿说话,安静地帮丈夫安排事务。小坐闲谈,她总想打听一些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识。最过分的一次是,正说话间,学校打来电话,让她填写表格,参加职称评定有关事宜,这是何其重大的人生事务啊,她却婉言谢绝,理由是名额有限我就退出吧。电话那边还在说武晓丽你是最够格的,她却截断话题轻描淡写地说:哎呀,不就是几百块钱的事嘛,我不要了嘛。放下电话她轻轻一笑解释道:只有两个名额,却有八个人够格,还不如不参加也不生气,爱谁谁去,呵呵。
就是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武晓丽,当你看到她的画作时,却会张开嘴巴,惊讶地问:这是你画的吗?她用似与己无关的声调说:是的。这时你依然会怀疑她,她真的会画吗?真能画这么好吗?只有当你看到她坐在画室绘画时,才能知道,绘画的武晓丽与平时的武晓丽,是不一样的!绘画的武晓丽,不但有追求,而且非常拧巴!非常个性!
第一次看到武晓丽的作品,是在一次女性座谈会上,那天她带来的作品是一幅工笔仕女画,一位端庄优雅的古代女子,身着淡蓝色裙装,半蹲在田地里采摘,镶着蓝色花边的竹框中已有半篮东西。她手中握着女仕的团扇,团扇上雅致的兰花清晰可见。她头发轻挽,长裙曳地,纱质的蓝衣中隐约露出秀丽的膀臂。她分明在劳作,却让你联想到“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的美好。
后来又多次看到武晓丽的作品,其中许多是古代仕女的。她说自己画过一系列春秋战国时期的女性人物,那个时期的人们轻松、自由,朴素中带有一股侠气。有如那个时代的诗歌。武晓丽说自己最喜欢《诗经》,经常翻阅《诗经三百首》。自己追求诗意的生活,“没有文学意境的加入,纯粹的技术是苍白的”。“最好的作品是凌驾在技术上的情感”,经典的作品都是以情动人,而不是技术的支撑。难怪武晓丽的作品画面简单,却总能给人丰富的联想。她的人物无论是以什么形式出场的,都会让人感觉到她是有故事的——忧郁的眼神,或者刚毅的嘴唇,甚至是衣袂飘动的轻盈,都展现着人物内心的某种萌动。
武晓丽出身在艺术世家,从小虽然没有学画,但父亲经常与她分享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以及他们的激情。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早就在她心里埋下了艺术之因。有一天她看到大卫的石膏像,立即被那种美打动,就加入到绘画学习班。这一学可了不得,从大学读到研究生,再到高校任教,到她创作出各种自己的作品,至今,也算硕果累累。
大学时武晓丽的造型能力很强,但她的拧巴劲经常作怪,比如不按老师的要求去画,却冒险尝试各种颜色与材料,温柔的她收到老师多次地责问:你怎么能这样画?!拧巴的她不在乎分数,爱给多少就给多少吧,还是要按自己的意愿去“胡闹”。
在前途上也是如此。她是西安美院人物画家刘永杰老师的研究生,父亲也传授她一套水墨画法,乖乖女的她却拧巴地选择了工笔。也许是骨子里的反叛作祟,也许是真的喜欢传统工笔画的精美,总之她就这么一路在工笔画上前行了。开始最喜欢传统画法,但画着画着又进行“拧巴”。追摹古人不等于不能创新。她依然精巧地勾线,在每个点的前后左右转折及虚实处做着不同的染色。武晓丽去年画的一组花鸟屏风,充满着时代质感与现代气息,这种质感与气息,一是精神方面的流露,一是技术与意境上的改变。
构图上依然是国人喜欢的成双结对的概念,也有春夏秋冬的喻意以及爱情、长寿等含义,平静中饱含着美好与祝愿。整个图象从表面上看是古色古香的,但却没有远古气息,相反,走近画面,一股清新昂扬的感觉扑面而来,花草不语,却有生机,雁鸟相视,充满趣味。
她的春天是灵动的,夏天是安静的,秋天没有肃杀,只有大气与沉稳,冬天没有苍茫,有着梅花的清香与鹤舞的曼妙。整个画面祥和中充满着向上的力量,安宁中流动着生命的蓬勃。这就是武晓丽!她的外表娴静沉稳,内心里却积聚着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有如平湖秋月,没有汹涌波涛的拍岸之举,却同样让人在欣赏时敬畏。她积蓄着很大的正能量,却总是引而不发,只以轻描淡写的姿态处世,给人以平常安静的感觉。
她正在绘制的《兰花》系列及《圣佛》系列,杂糅了许多自己的手法与体验,自己对宗教的理解与风动时花草的位置,都有新的手法会用到。看了她绘制的系列图中的几个,现代重叠与空间错位,也在巧妙地应用着。一个用“拧巴”积攒力量的人,一个充满力量却引而不发的人,她的后面,有多种可能,令人期待。
【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