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应该更有社会责任感 2012-12-22 11:00: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吴少湘
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全国城雕委成立之后开始的。当时“文革”刚刚结束,很多艺术家,特别是老雕塑家愿意把自己的作品留给公众,这是非常好的愿望,基于此,我国专门成立了城雕委。

⊙雕塑家 吴少湘

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全国城雕委成立之后开始的。当时“文革”刚刚结束,很多艺术家,特别是老雕塑家愿意把自己的作品留给公众,这是非常好的愿望,基于此,我国专门成立了城雕委。

在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的初期,一些具体作品曾经引发过讨论,比如一些本身不错的雕塑,是否适合放在公共环境里?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有一座孩子在读书的雕塑,它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放在十字路口,显然不配合这个环境,在如此喧闹的地方,谁会关注读书的小孩呢。80年代的这些讨论在艺术界、雕塑界进行,主要针对城市雕塑的观念展开。这些都要得益于当时的老一代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中国艺术的发展,与国外艺术家的交流也在不断加强,同时也触动了我们对城市雕塑的反思。国外并没有城市雕塑的说法,都统一称为公共雕塑,作品体量有大有小。相较于国外的艺术家,中国艺术家所面临的文化艺术环境与公众虽有一定的特殊之处,但在责任感方面,不得不说还是欠缺的。

有的艺术家在创作上容易向买方妥协,有的人甚至纯粹为了钱而制作雕塑。而且,在具体的创作上,过分求快而不保证质量。比如有些地方,一两年的时间内就建起一座雕塑公园,或者是一个雕塑广场。而国际上,这样大规模的艺术创作有时甚至需要艺术家倾其一生来完成。我们国内很少有把城市雕塑当作自己的理想来创作的艺术家。而承担像城市雕塑这样的公共艺术项目,就要求艺术家应该有独立的精神与艺术思想,有对自己职业的执著与自豪感,特别是要有对社会的责任感。

【相关阅读】

公共雕塑背后的利益链:雕塑家转借证书坐收利益

大量丑陋雕塑的涌现透露出媚俗文化的危机

 


【编辑:赵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