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杨培江作品市场及投资分析报告 2012-12-26 10:33:4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杨培江,1963年生于广东省汕头市,现为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画院画师、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汕头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一、 美学价值分析

1. 艺术家简介

杨培江,1963年生于广东省汕头市,现为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画院画师、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汕头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81年,杨培江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毕业,进入广州美术学院。从中学时代开始接受的正统、纯粹的学院派教育,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和技巧基础,使他在找到契合自身情感的创作方向后,能够迅速确立起鲜明的艺术风格,自由驾驭各种绘画语言和艺术媒介进行表达。

1985年,杨培江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到广东惠村写生,随后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以惠村为代表的乡村成为了杨培江创作的灵感源泉和艺术生活重心所在,围绕乡村生活创作的系列作品成为了可以代表其艺术理念和追求的符号,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艺术评论家也将杨培江的艺术定义为改革开放后兴起的乡土艺术流派的崭新一页。自1992年起,他的水彩和油画作品便不断出现在国内各类展览中,并被众多美术馆收藏。杨培江乡土表现主义画家的身份逐渐确立。

1997年,杨培江在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的研究生进修结束,先后进入汕头教育学院、汕头大学任教。这让杨培江始终与新生代艺术群体连接在一起,同时不断接受着最前沿艺术概念的冲击,促使他在继续乡土题材探索的同时,持续思索、尝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媒介。他在作为其艺术特征的“土”与符合时代变化的“新”中找到了平衡点,“乡土”依然是其表现的主要对象与精神的家园,但彩墨、综合材料和装置等全新的艺术语言开始成为杨培江与时代沟通的途径。

2010年,杨培江12幅作品组成了国内首个艺术品资产包,在深圳文交所挂牌上市。杨培江及其艺术创作由此进入了更为广阔的大众视野,得到了公众的持续关注。2011年,杨培江入选当年的《中国艺术家年鉴》,并登上了《艺术市场》年度油画艺术家权力榜,被评为“藏家可介入”的油画家之一。

2. 学术地位

改革开放后的七、八十年代,乡土绘画在中国形成一种潮流,涌现出一批以罗中立、陈丹青、何多苓等人为代表的,具有人文气质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乡土主义画家。但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基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以往的乡土社会逐渐湮灭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对“乡土”的理解更多地停驻在表面的风情上,逐渐失去了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思功用。当代艺术向都市和国际转移。杨培江却逆潮流而行,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完全投入乡村生活情境中,并在作品中将乡土艺术中人文关怀的内核保留下来,高度关注中国乡土社会在被城市边缘化的过程中逐渐遗落的生活情趣。用晃动的构图、饱满的色彩和粗犷的笔触表现出了被高速发展的现代都市包围的中国乡土社会所具有的魔幻意味,被艺术评论家认可为继罗中立、段正渠后,中国乡土艺术史中崭新的一页。杨培江不仅是中国乡土艺术火种的传递者,也被称为“一位用自己的作品强化民族文化记忆链的优秀艺术家。”“做到了使自己的艺术作品成为全球化语境中真正具有交换价值的文化产品。”

杨培江是当代艺术史上一个特殊的个案。他主动脱离了当下艺术的主流,将接近三十年的时间,用于不停顿地在边缘地带的研究探索,深入乡村生活,追求着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从不为了迎合潮流的变化、主义的更迭而偏离自身创作的轨迹。这样一种纯粹的工作方式在如今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另类”甚至是“格格不入”。但才华散发出的光芒不容忽视,他的艺术仿佛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磁力,吸引着学术界及艺术市场的注意。自1992年以来,他的作品在各类展览中展出80余次,被7间美术馆收藏,出版过20本作品集,在国内艺术市场中建立起了一定的名望和影响力。

杨培江从没有将自己限制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将身份定义为单纯的油画家、水彩或是彩墨画家,也同样不会因为某种类别的作品更受欢迎、价值更高而有所取舍,对杨培江来说,“绘画并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艺术创作不应该强行赋予某种所谓的概念,一切应是有感而发,而非为既定的观念束缚。因此,他用自由、开放而轻松的态度,积极地探究不同艺术类型之间的可能性,这种作法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艺术道路,使他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作品频繁出现在各种展览中。同时,艺术家自身的学者气质,又让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澄明,不会因为使用媒介的转变、交互而丢掉自身的特点,失去对作品的掌控,这种从美学目的出发的“变”与听从内心呼唤的“守”使其作品种类多而不乱,繁而不杂,互相促进,互相渗透,形成一个不断进化、脉络清晰的体系。同时,也逐渐创造出一种完全突破了传统概念,使水彩、水粉、水墨甚至是油画的区分失去意义的全新的审美体验,重新发掘了各种材料的可能性,使其在时代背景下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杨培江也因此被评论家认为是“多变、但不会造成形象认识错乱的艺术家。”无疑为今天一些在光怪陆离的当代艺术圈内随波逐流、无法找到自我的艺术家树立了榜样。

3. 艺术风格

杨培江的作品被艺术批评家认为“是一种具有魔幻意味的乡土艺术”。出生于60年代的他,精神世界却更接近“19世纪上半叶法国巴比松画派的画家。”鸡鸣犬吠、桑陌相交的乡间生活是他艺术创作的生命力,点燃了他创作的热情。中国乡土社会与城市生活的脱节,造成了价值观和生活状态的分离,相互碰撞时,便产生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荒诞感与魔幻意味,杨培江本人正是引发这种“冲突”的媒介。直面乡村生活的“原始诗性”与违反都市规则的荒诞,他将内心产生出的对已逝事物的乡愁和对理想家园的幻想融入作品中,其作品并不是简单、刻板的乡土风俗“记录”,而是充满了个人情绪和感怀的“故事”,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和中国乡土社会生活的宝贵记忆。在他作品中有着“四季的变化及生命的节律”,观众不仅会被其中生活细节和趣味打动,产生强烈的现场感,更为其绘画的感染力及对乡土题材的驾驭能力赞叹。

杨培江主张艺术要从心出发,始终强调绘画语言的艺术性与感染力。同时,他接受过系统的学院教育,将感性和理性的创作状态进行精妙的调和,在绘画与生活,技巧与情感表现之间获得从容的自由度。杨培江早年钟情于米勒,向往温暖的田园风光与山野情趣,认为绘画应该是“一种内心的、从容的、自然的流露”,同时十分推崇梵高以“生活的热情和坚韧的意志成就出一种纯粹画面”的做法,后来又受到苏丁狂野画风的影响,也喜爱马蒂斯“色彩响亮,鲜艳舒适的画面效果。”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最终提炼出了能传递出自身精神气质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在作品系列的演变中,可以看到他早期的作品偏向于写实、客观,后来则越来越注重描绘对象的内在空间,用明媚纯粹的色彩、奔放恣意的笔触,戏剧性的光影变化和饱满的构图为观众呈上一场视觉的“嘉年华”。杨培江在绘画过程中讲究情感突发和即兴处理,但在信“笔”由缰的同时,能够做到“将理性思索寓于看似率性的狂放笔触之中,理智地控制画面。”他的作品,总是主题明确,从不会让观者感到迷惑。其创作风格可以称为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抒情表现主义”,既能将自身的感情恰如其分的抒发出来,又能恰到好处地调动起观众的情感与之呼应,展现出了深厚的艺术功力。

杨培江的作品透露出的是一种源自生命本初的乐观主义精神,他的画面洋溢着一种天真无邪的快乐和洒脱,有一种鼓舞人心、积极向上的力量。而这正是在今天的当代艺术语境中十分稀缺的,也是观众十分需要看到的。 很多当代艺术家,忙于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揭露,在“绝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味沉浸在都市生活的焦虑、紧张、压抑、愤懑之中不能自拔,将画面扭曲成一团晦涩、沉重的阴霾。但是,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诡谲,已经习惯于愤世嫉俗的观众也需要从艺术中汲取力量,需要重新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杨培江创作的乡土艺术作品恰恰具有这样一种温暖人心,点燃热情的力量。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