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纪事之十七——风从故乡来》刘孔喜木板坦培拉绘画120x90cm2012
11月9日,艺术家刘孔喜的作品《青春纪事之十八——你好!白桦林》参加了写实画派8周年展。近日,刘孔喜在位于中间美术馆的工作室接受记者专访时强调,他对技术的崇拜是源于对绘画的敬意,作画过程对于他不仅是心智的磨炼,也是一种信仰的寄托。
选模特
靠想象挖掘绘画形象
此次参展的唯一一张作品《青春纪事之十八——你好!白桦林》,是刘孔喜今年的新作。画面中女孩有着圆圆的眼睛,穿着绿色军大衣,戴着红色围巾,淳朴而美丽。对于模特的选择,刘孔喜直言并不一定有非常具体的人物原型,更多的是靠想象,去回忆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精神气质。“因为现在80后、90后的年轻人跟我们这代人经历不同,气质也大不相同。只是样貌上可以参考,内心还是要靠自己挖掘,尤其是眼神和表情的把握需要通过追忆、挖掘来控制。”刘孔喜解释道。
当然,真实的人物原型也避不开靠写生或图像。在2004年开始创作“青春纪事”系列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孔喜在住所后面的一个小饭馆吃饭时,偶然发现收银的女孩儿非常符合他脑海里的女知青形象,当时没好意思冒昧地要求,之后让妻子拿着画册去帮他邀请这位女孩做他的模特。女孩起初也挺诧异,看到刘孔喜的画之后便欣然同意了,于是便有了“青春纪事”的前三张女主角形象。
谈技法
作画过程是一种信仰
刘孔喜是中国艺术家里少有的选择“坦培拉”(即蛋彩画)作为绘画方式的艺术家之一。坦培拉起源于欧洲古老的祭坛画、圣像画、宗教画。其作画过程非常缓慢,工序繁杂,光是刷底料至少要20遍以上,再用细砂纸打磨至光滑,艺术家还需要亲手制作鸡蛋媒介乳液。刘孔喜也承认坦培拉手工性制作的缓慢和当下的高科技时代相悖,另外很多材料没有市售商品,都需要自己动手制作,这也是一些画家难以坚持下去的原因之一。
但是刘孔喜之所以选择这种绘画技法有两个原因:第一,与他20年前在日本专门研究油画古典技法与材料的经历分不开;第二,这种画法精细、持续的绘画特点与他的性格非常吻合。“我喜欢动手感比较强的工作,这样的过程不仅迎合了我的爱好,还可以让我磨炼心性,此外对技术性的崇拜也增进了我对绘画本体的敬意,我把作画过程当做一种信仰。”因此,刘孔喜认为有必要将这种古老的技法进行推广,在身体力行地进行创作的同时,他在教学上也做了很多工作,培养出了很多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刘孔喜看来这是他的使命。
谈教学
传道者亦是实践者
对于现在的美术院校学生学习坦培拉技术,在二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刘孔喜的体会是,开始时学生们七手八脚参与调颜料,都觉得很好玩。但是当把一张画画完,还能保持兴趣并且把它作为创作手段的学生并不多。因为这种起源于欧洲的古典技法毕竟跟如今年轻人所处的时代和成长环境有比较大的距离。不过,在刘孔喜看来,任何一个画种都有它的局限性,都有它的存在价值,油画如此,丙烯、综合材料和新媒体艺术亦如此。
重要的不是技法,刘孔喜坦培拉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欧洲绘画的源头了解西方绘画的真实面貌,了解历史明辨现状才能预知未来。其次,通过课堂上亲力亲为实现材料制作,让他们重新塑造对绘画本质的敬意。
“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家就是一个手艺人,不要太把自己高看,要重视技巧、技术、材料、技法这些形而下层面知识的传授和研究。”刘孔喜从来不会硬性灌输什么理念,他通过教学告诉学生他的创作理念和价值观,传道者亦是实践者,这是刘孔喜给自己的评价。
不能丑化国人的形象
对于当代艺术,刘孔喜认为西方的艺术思潮给年轻人影响很大,很多人期待着仅靠“奇思妙想”一夜成名,厌倦甚至放弃对于基本功的训练。但是真正要做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手上功夫一定不能荒废,这也是刘孔喜对学生的忠告。
写实绘画不仅被大众接受,甚至作为经典。毕竟它的形式和题材符合人们基本的审美标准。新兴的当代艺术要被人所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刘孔喜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互相排斥,传统和现代艺术就像一根车轴上的两个轮子,相互联系、相互连动、相互比较而存在。“其实我也看当代,尤其是当代西方的艺术,它们的构图安排、黑白灰的配置、色彩的概括、敏感的思想和理念我也会吸收。”但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中某些丑化国人形象的作品,刘孔喜显得不以为然,“这在任何一个国度,但凡有一些良知的人都是不能接受的。”
记者手记
创作是青春的良药
刘孔喜的工作室从墙面到地面都是白色,这不仅是考虑到光线的需要,也是刘孔喜对九年北大荒知青生活中冰雪的白色记忆。画室里画具、颜料、画笔,所有的一切都井然有序的摆放着,远看像是博物馆的储藏品一样井井有条。
已年过60岁的刘孔喜随意的T恤短裤打扮,看起来依然矫健。对于外形“永葆青春”,刘孔喜表示唯一的秘诀便是生命在于运动,他表示长期以来坚持健走,当然他也不否认这与画画过程中的修身养性有很大的关系。
创作十问
1.喜欢的颜色?白色、土黄、钴蓝。
2.创作时间?不上课的时候就来工作室。3.创作周期?两个半月到三个月。4.每年产量?三到四张。
5.是否介意打搅?介意,工作室里多一个人就没法画画。
6.创作时听音乐吗?听滚动的新闻作为背景,也是一种保持与社会联系的方式。
7.是否有灵感迸发一说?有,其实是源于多年生活和经验的积累,寻求到了一种偶然迸发的契机。
8.对您创作影响的人?西城少年宫启蒙老师张忆辉,至今还有联系。还有美国当代画家安德鲁·怀斯,技法相同,情调相近。
9.创作习惯?井井有条,严谨有序。
10.第一桶金?1999年,油画《坡上放牧》以7000元卖给台湾收藏家。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