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莲:情系雪域高原 2012-12-28 10:47:21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 刘洋
1995年至今,陈亚莲进藏十余次,完成了40余幅大尺寸作品的创作。《生命的曙光》等作品记录了西藏普通百姓的寻常生活,并在22岁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在此举办个展最年轻的女画家。

陈亚莲

《父亲》
 

1995年至今,陈亚莲进藏十余次,完成了40余幅大尺寸作品的创作。《生命的曙光》等作品记录了西藏普通百姓的寻常生活,并在22岁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在此举办个展最年轻的女画家。进藏期间,她遭遇了多次危险,翻车事故也曾让她拿画笔的右手差点落下残疾,但她依然热爱并记录着这片雪域高原。

用心灵触摸生命历程

前段时间,陈亚莲的家兼画室搬到了东四环。在几百平方米的空间中,现在有四幅等待完成的西藏题材作品,陈亚莲每天面对几米高的宣纸不断描绘着心中的西藏,但对她来说,坐在舒服的家中作画只是“在路上”的中转站。

对于陈亚莲来说,西藏是她的第二故乡。1995年,陈亚莲第一次进藏,虽然去之前查过资料,看过西藏题材作品的画册,但到了西藏后还是和很多游客一样的走马观花,但陈亚莲心中却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此后,她在十年的时间里,进藏十余次,并在那里长期生活和创作。由于从小喜欢大自然,陈亚莲在西藏的生活如鱼得水,但雪域高原自然环境的恶劣,却让她吃了不少苦,甚至差点无法再拿起画笔。陈亚莲曾经历三次翻车事故,最后一次车子从离地面7米高的桥上掉到了桥下,这次事故导致她右臂粉碎性骨折,医生在手臂内放置了一根与手臂一样长的钢针,而这根钢针陪伴了陈亚莲三年。

经历了各种困难,陈亚莲并没有放弃她热爱的雪域高原,她认为西藏有一种巨大的能量吸引着自己,并让她深深眷恋着这片土地。而且吸引她的不只是晚上的星空和广袤的草原,当地居民沧桑的面容和纯净的眼睛一次次冲击她的内心。凭借对于西藏绘画独特的理解和表现,22岁时她便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此举办个展最年轻的女画家。同时,她的作品价格也一路飙升,其中《生命的曙光》曾拍出431万元的高价,也成为关注的焦点。面对作品在市场中的表现,陈亚莲说:“得到众多关注,只能说创作严肃艺术的人太少了。”

对话陈亚莲

记者:十年前,您的作品已经得到了多方认可,现在新的创作与之前相比变化在哪里?

陈亚莲:我之前的作品多为叙事性的,例如表现西藏当地居民的表情,刻画他们面部的沧桑感和眼神。现在的绘画可能更想强调生命的主题,与之前的创作形成对比关系,像老人拉着小孩的手等瞬间都是我想呈现出的,体现出一种生命的对比,我认为这样的题材更有意义。

记者:您之前的创作中也反映过老人,也可以称为一种生命主题的创作,现在创作的关注点似乎开始转变为关注更为普遍的对象。

陈亚莲:是的,我现在的创作想从西藏当地的文化和时间的变革方面入手。例如,我的作品中会出现满面沧桑的老人和手拿可口可乐的孩子,这种对比体现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西藏也在经历着和我们一样的变化,不再是我们固有思想中的西藏。同时,另外一种创作是在画面的背景上体现西藏传统的文化元素,让西藏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

记者:当时是怎样的想法让您开始关注西藏题材的创作?

陈亚莲:当时想创作一些民族风情的作品,而西藏的民族服装和当地人沧桑的面部特征,符合我想呈现的艺术效果,我想表现生命中原生态的部分。

记者:西藏让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陈亚莲:我认为是当地人面对大自然毫无保留的情绪,他们可以在草地上或骑马时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

记者:在画中,您刻画人物表情非常细致,而画面背景的刻画并不是很复杂。

陈亚莲:我希望通过人物面部的风霜感来体现特征,而且关注人物情绪细节的把控。我认为,目前很多艺术家都在创作民族题材作品,但这种创作不能停留在服装的表现上,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人的情感和表情是否也能够融入画中,表现人的情感是可以给观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冲击的。

记者:在您的画中能够看到西方绘画的影子,对此您如何看待?

陈亚莲:我的绘画基本还是比较传统的中国绘画。西方绘画将背景画得很深,人物脸部的高光部分画得很厚,一边突出立体感。而中国画的画法完全相反,是在高光的地方留白,背景基本上都比较淡。

记者:您的创作材料里加入了丙烯,这种创作方法的初衷是什么?

陈亚莲:丙烯用在宣纸上的比较少,但是我的创作材料大部分是矿物颜料,但是矿物颜料干后会形成粉状,因此最后我会用水调上淡淡的丙烯,让画面更有光泽感。

记者:近年来,西藏题材的绘画作品也比较多,您如何看待这种题材作品的创作?

陈亚莲:我认为,艺术家应该多创作西藏题材作品,艺术家应该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记录和保留。

记者:您的作品价格近期飙升的很厉害,对此您如何看待?

陈亚莲:我最开始出售这些作品时的价格并没有这么贵,但是后来越来越贵,我认为画这种严肃艺术的人太少了。 

【相关阅读】

靳尚谊油画中的传承与探索

艺术家晨晓:艺术是把安乐椅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