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进:写在蔡氏“火药画”展落幕后 2012-12-29 16:53:3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宋永进
今年四月,以“玩火”闻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蔡国强的个展《春》在历代文人墨客的栖息地——杭州拉开帷幕,在西子湖水面和浙江美术馆展厅现场爆破的大型“火药画”《雷峰塔》、《观潮图》和360度全景《西湖》等作品陈列于美术馆4 、5、6号展厅。

图片资料

今年四月,以“玩火”闻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蔡国强的个展《春》在历代文人墨客的栖息地——杭州拉开帷幕,在西子湖水面和浙江美术馆展厅现场爆破的大型“火药画”《雷峰塔》、《观潮图》和360度全景《西湖》等作品陈列于美术馆4 、5、6号展厅。紧张而忙碌的制作现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新颖实验,惊心动魄的火爆场景,引来了大众媒体和学术界的双重聚焦。面对这场视觉艺术的盛宴,凑热闹者有之,求学者有之,志愿者有之,热捧者有之,批评者有之……火爆的场面不亚于文化界的节日庆典。

跻身于美国艺术舞台多年的蔡国强,深受美国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美国当代艺术强调观念的重要性,追求原创的意义,注重当代性和社会作用,重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并极力推行全球性的艺术思想。这些理念的许多内容在艺术的当代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而得到西方艺术界的拥护和推崇,也广为世界各国艺术家的学习和借鉴。但需要警惕的是,这种文化理念忽视了本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地域性的文化特色。

纵观蔡国强历次“玩火”的艺术创作,注重创意性、互动性、社会性、当代性和全球性,创作思路和过程具有西方当代艺术典型的思维逻辑和审美意趣。当然,蔡氏显然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在作品中频频注入“中国符号”的内容。这些简明扼要、浅显易懂的“中国符号”虽然无法承载真正的中国文化内容,却完全暗合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艺术形象,因而获得了西方艺术界的呼应。作品借“火药”这个具有公众性的特定符号与观众对话,加之绘画思维的简单直白,技术的大众化,以及呈现方式的视觉化和表象化,迎合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当代大众娱乐式的快餐文化消费观。作品运用崭新的艺术形式揪住了公众的心理,调动了公众的视线,拨动了公众的情绪,引发了公众对于艺术观念的思考,无疑有其成功的一面,尤其值得某些盲目固守传统而漠视当代文化现实的画家深思。作为烟火设计师的蔡氏还曾经成功主持了2001年上海APEC会议、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2009年中国国庆60周年的焰火表演,更是成绩斐然。

然而,作为中国艺术家的蔡国强其艺术活动仍然缺乏本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地域性的文化优势。尽管在《雷峰塔》、《西湖》和《观潮图》等作品中蔡氏运用了古诗词中的“春”、中国画中的“写意”和古代发明创造的“火药”、“纸 ”、“丝绸”,以及地方名胜古迹“钱江潮”、“西湖”、“雷锋塔”等大量“中国元素”,却并未真正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本质和艺术内涵。中国传统绘画主张画家个体内心的修炼,而非注重作品的表象,认为作品是画家心性和修养的自然流露。若心中无意,写意当然就无从谈起。无论是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大脚印”烟火设计,还是“万里长城”延长1万米的计划,也无论是试图表达中国文化和力量的《龙卷风》,还是刚刚落幕的“火药画”,都不是艺术家心灵成熟后的自觉生发,不过是大脑中一个局部性的意图,是一场有目的的理性设计。一个个经过刻意设计的创意,通过一系列颇具看点的制作,形成了视觉上的某些亮点。这种亮相虽然具有较大的可看性,可以吸引大众的目光,但并未触及审美的本质内核,只停留在艺术的表象解读和局部表达上,无法掩盖艺术整体灵魂的缺失。细观《松柏》、《雷峰塔》、《黄昏白塔》、《西湖》等作品,对于中国画“写意性”的描述毫无新意,不过是一种无其神而空有其形的模拟活动,与某些画家在宣纸上用嘴吹墨或在木板上用火电烫而产生的中国画“写意”效果并无实质性的区别,属于一种新版的“模仿秀”,而对于极具卖点的“火药”的运用也有迎合大众时尚的炒作之嫌。故此,蔡氏在作品中刻意强调的“火药”、“写意”等大量“中国元素”都不过是丧失了传统艺术内涵的空洞的文化符号而已。

6月3日,蔡氏个展已经落下帷幕,媒体的热度逐渐冷却,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开始从画界淡出。暴风骤雨过后,当是静心思索和客观评说的好时候。

                                                      2012/5/20

【相关阅读】

宋永进:为某些“权威画家”留影

宋永进:从华西村“故宫”看当代大众审美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