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求一根线的心理距离》,贴近画面时的小局部
艺术或者艺术行为,与观看者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或许,没有人可以说得清楚,而试图讲清楚的人们最后都只能无奈地发现,这只是一种徒劳。但在某个层面上,有些东西还是可以获得有限的阐释的。如何把一种感觉变是一种阐释,对作者抑或观看者而言,也就成一种个人的主观判断。
这其中有一种判断,可以叫“距离”!
周钦珊的艺术行为中分明存在着这种所谓的“距离”,在不同时期的表达中,这种距离表现得各具状态,从艺术行为主导者到观者、体验者之间,艺术行为产生的是一种关系及生命意识,既有貌似个人的,又有很典型的生命体的关系在场。
《求一根线的心理距离》(图一)强调的就是距离,可是这种距离首先体现的却是视觉上的,作为远看混沌一片而只能近距离观看的作品,观者试图一开始从视觉获得艺术体验的可能性被控制性消减,而当观者逐渐接近而开始可以获得视觉体验的时候,画面呈现出来的状况却使得观者的身份发生了转换,观者被画面中繁密的线条及意义不确的图像转换成了读者的角色,并进而试图获得意义的阐释。作为画面构成的这些基本元素在这个过程中被主导者控制着成为了一种显在的艺术行为,观者从这过程中身份的被转换成为了完成这一行为的一种目的,而“目的”本身就是艺术行为主导者的一种预谋。读者试图在这个过程中寻求的是对艺术主导者枯燥的、艰难描画的意图的判断,这一艺术行为中的读者解读的对象其实就是艺术行为的主导者的行为状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