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回到斗牛场去:毕加索传》 (英)罗兰·潘罗斯 著 周国珍 译 金城出版社 2012年10月
对于世界现代艺术而言,毕加索(1881~1973)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和爱因斯坦共同成为现代艺术与科学的两座高峰。艺术创作中的任何“金科玉律”,在他的作品中显得丑陋和多余。《你必须回到斗牛场去:毕加索传》一书,遵循客观事实,忠实记录了毕加索波澜壮阔的艺术人生。本书作者罗兰·潘罗斯,是英国名声显赫的艺术家和历史学家,他曾经和毕加索是志同道合的老友,对于毕加索的艺术创作和主张有更多独到的认识和理解。
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这里气候温润,阳光充足,色彩斑斓,人们热情狂放,这样的地方,特别容易产生艺术家,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他十四岁进入美术学校接受了油画正规训练。从毕加索青少年时期创作的《科学与博爱》等作品不难看出,他写实功底扎实,造型能力突出。如果按照学院派的绘画技法一直创作下去,他无可争辩地会成为像伦勃朗、安格尔这样优秀的写实油画家。大约在20岁左右时,毕加索已经厌倦古典油画,他要走出传统,在艺术创作中解放自我和创造自我。巴黎,这座欧洲的艺术之城在向年轻的毕加索招手。
纵观毕加索的一生,他人生的大半部分光阴是在法国度过的。在巴黎,他从默默无闻的穷酸画家,快速成长为现代立体画派的创始人。他一生创作并保存至今的作品共计三万七千件,涵盖油画、素描、版画以及各类工艺美术作品。如果加上他亲手毁掉的画作,那就不计其数。虽然毕加索风流成性,一生为爱痴狂,但是在艺术创作中他显得又是如此严肃:只要不满意的作品,毫不犹豫地撕掉或者扔到壁炉里焚烧。要是他把所有作品都保存下来,毕加索的艺术价值更是无法估量。
一般而言,画家的技法成熟稳定后,再想超越自己绝非易事,当然,一些所谓的著名画家,功成名就之后,也懒得在风格方面求新求变,因为这意味着冒险。其实,这样的画家不论是在毕加索时代,还是今天,抱着这种心态的画家比比皆是。然而,毕加索的可敬之处,就在于不断否定自己、创造自己、形成全新的艺术风尚。如此反复,他一辈子都求新求变,让同时代很多艺术家都难以理解,甚至为此招来非议。
毕加索的一生,很难用哪一件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他艺术成就的象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他的艺术追求和作品风格面貌迥异。罗兰·潘罗斯综合毕加索的作品风格和人生遭遇,把他的创作归类于: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蜕变时期和田园时期。在不同的时期,他对世界的认识不一样,对艺术的理解不一样,故作品呈现出来的风格也完全不一样。《拿烟斗的男孩》、《亚维农少女》、《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格尔尼卡》、《和平鸽》等作品中,很清楚地可以看出毕加索不同时期的艺术标记。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总是处于一个具体的时代,但总是又会超越时代。由于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20世纪的欧洲艺术表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古典写实主义的艺术风格日渐式微,绘画中的透视、结构、解剖等原理被逐步边缘化,夸张的色彩和变形的形象,在先锋画家中受到宠爱。总而言之,绘画中以表现真实性的主流审美标准,已经被表现主义的审美标准所代替,艺术家走出客观真实的世界,寻找本我、自我和真我,“写意”成为艺术家们一致的艺术诉求。从这个层面上看,中国古代画家很早就摆脱物象的束缚,一直在追求意象的境界。
毕加索的艺术创作,在意象追求方面显得更为大胆。作为立体主义画派的创始人,他超人的艺术勇气令人折服。他在前辈画家塞尚那里获得启发:努力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成分,发展一种“同时性视象”的绘画语言,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结合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例如在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亚维农的少女》中,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毕加索继承塞尚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间与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在后来的立体主义绘画中,毕加索作品中的形体更加支离破碎,更富于装饰性。他甚至将实物拼贴在画面中,进一步加强画面的肌理效果。他引领的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至今在雕塑、建筑、工业设计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不难看出:对于欧洲传统艺术而言,毕加索是最大的“离经叛道”者,他从来都不墨守成规,中年时他的艺术名声传遍世界,但是他没有为此自满,他甚至怀疑自己那些杰作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艺术价值。他不断否定自己,然后不断创造新的自己。也许,这位来自斗牛士家乡的艺术家,一生都在和艺术这头巨兽进行博弈与较量。
【相关阅读】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