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博物院市文物局供图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闻名于世的古都,是华夏文明的根系所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物古迹资源,是西安这座城市最为鲜明的特色。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护和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文物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共建大西安,全面保护好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博物馆之城,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全市文物系统责无旁贷。”
全力推进丝路申遗工作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横跨欧亚大陆、举世闻名的国际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遗迹众多,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著名的文化交流线路之一。
自2006年8月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开始实施丝路申遗筹备工作。2012年7月底,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的通知》,最终确定了我国首批申遗的丝绸之路遗产点名单,我市共计5个遗产点入选: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
根据国家文物局《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要求》,我市完成了基础资料整理工作,组织专家对我市的申遗点进行了全面考查,邀请国际专家检查我市主要申遗点,听取技术指导。重点推进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工作,推动《未央宫区域详规》的编制,指导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申遗工作的开展。加强申遗 “四有”档案的补充完善工作。组织召开了国际“丝绸之路天山廊道与起始段”遗产点监测系统研讨会,“云上丝绸之路”数字平台建设方案专家评审会,积极发挥西安国际古迹遗址保护中心的国际平台优势,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目前,我市丝路申遗各项基础工作已基本准备就绪,目标任务已经明确,下一步将根据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相关要求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重点做好各申遗点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文物本体保护展示工作、申遗档案建立完善工作、开展好丝路申遗宣传工作、做好迎检方案,准备迎接国际专家组的考察验收。
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新模式
西安地区是中国历史上13个王朝建都之地,其中周、秦、汉、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王朝。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西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各种各样的文物遗存。其中,大遗址是西安文物遗存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部分。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西安地区登记在册的文物点达3246处,其中遗址类文物点有 900多处;各个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360处,古遗址80多处,约占四分之一。
在以往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已将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列为合作共建项目,成立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领导小组”,共同负责合作共建国家级西安大遗址保护特区。为加快汉长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我市组织编制《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积极推进汉长安城遗址的全面考古工作,为遗址公园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今后,我市将抓紧落实省文物局《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共建大西安加快推进西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精神,在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中,进一步加强探索研究,创新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新机制,走出一条符合大西安实际、具有陕西乃至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利用新路子。同时,做好阿房宫遗址公园建设,半坡遗址公园和汉昆明池、丰镐、杨官寨、栎阳城遗址、秦东陵、汉杜陵、霸陵的保护利用工作。积极做好大遗址的考古调查与保护工作,编制大遗址保护规划,积极推动霸陵、杨官寨、丰镐等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层面考古部门的技术、人员优势,联合西安市考古部门对大西安区域内的重要大遗址,如汉长安城、阿房宫、昆明池、丰镐、杨官寨、杜陵、霸陵等大遗址,进一步加强考古勘探、发掘等方面的工作,为保护规划、保护展示方案编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探索新的保护、展示方式,在工作机制、项目立项、审批程序、资金筹措等方面,积极争取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通过省市共建,促进大西安文物事业的发展,将西安的大遗址区域最终建设成为文化深厚、生态优美、生活舒适、产业有活力,人人向往的区域。
加快建设西安“博物馆之城”
“十一五”以来,西安市提出了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博物馆事业发展。《西安市“十二五” 规划纲要》提出再建设50—80座博物馆,力争博物馆总量突破100个,将西安打造为国际知名的博物馆之城。市委市政府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实施意见》,对促进博物馆事业的长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历时6个月的西安地区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中,组织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89 家,共普查国有企事业单位1590家,登记可移动文物689666件/套。
截至目前,西安市已建成各类博物馆94座,包括国有博物馆29 座、行业博物馆32 座、民办博物馆33 座,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17座,已基本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导、行业博物馆为骨干、民营博物馆为补充,各种所有制并举、门类新颖齐全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
“今年,我市将实现一百座博物馆的建设目标。”郑育林说,市文物局将整合大西安的文物资源,积极推动正在筹建的陕西考古博物馆选址定点在西安民间博物馆城区内的工作,以带动民间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西安博物馆体系,建设如纺织城工业博物馆、各类社区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新类型博物馆。做好现有博物馆的提档升级工作,加大对现有博物馆陈列改造、环境整治、讲解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积极筹备成立西安博物馆协会,提高博物馆行业管理能力,提升民办博物馆管理水平,将质量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博物馆工作的重点。
加大文物安全技防设施投入
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省、市政府相继建立了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文物安全工作的重大问题,促进部门间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目前全市馆(库)藏可移动文物20.8万余件(组)。为确保馆藏文物安全,我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馆藏文物安全工作,层层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实行安全工作行政问责制、一岗双责,加强博物馆场馆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文物保管单位的库房建设,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建立健全各文博机构的各项应急预案,全面提升文物安全防范能力。针对西安田野文物点多、面广、等级高,历来都是盗掘文物案件的高发区域的特点,我市主要通过公布级别文物保护单位、科学规划、实施保护工程、加强日常监控巡查、扩大宣传等手段,从预防、发现、保护、科研、宣传等各个阶段对田野文物和大遗址进行全程保护。目前,依据《文物保护法》赋予的执法权限,西安市形成以市、(区)县两级文物行政执法主体为主,各文保管理机构委托执法为辅的执法模式。
“十二五”期间,市文物局将促进和完善大西安区域各个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安全方面的调研、评估、应对措施等具体方案,并逐步建立完备的文物安全评估与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省市打击文物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加强大西安区域间各个片区的联合执法,逐步建立并完善文物安全信息平台,有效防范、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在文物安全方面的设施设备建设,加大对重点单位和博物馆的技防设施投入。目前,半坡博物馆、秦东陵遗址、汉杜陵、兴教寺、华清池和水陆庵等六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技防系统已经国家文物局审批。其中,秦东陵项目资金1150万元、汉杜陵项目资金1600万元到位,这些技防项目的实施,必将大大提升我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防范能力。
【相关链接】
【编辑: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