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所谓“文化保税区”,就像保税港区、国际机场免税店一样,能圈个地方免税生产、买卖文化艺术品,其实细看却是个大误会。
前一段北京的歌华集团声称要建“文化保税区”,这个新概念在媒体上很是热闹了一阵,以致其他地方政府以为这是什么新政策动向,要来取经。乍看所谓“文化保税区”,就像保税港区、国际机场免税店一样,能圈个地方免税生产、买卖文化艺术品,其实细看却是个大误会。
因为政府从来就没有认定“文化保税区”这个概念或区域,实质就是各地企业试图在现有的保税区——主要是为了促进对外的加工贸易而设立的免税地区、简化通关手续的特殊监管区域——里面建个园中园,用于艺术品储藏,尝试要把一些保税区政策用在艺术品加工展示等方面,以后能否真正在政策上、法律上有突破,还得“摸着石头过河”。
我想,未来这块大概对大的收藏家、收藏企业和涉外展览展示企业最有利,因为可以把从海外进口、收藏的东西放在保税区,享受免税待遇,而和外贸无关的企业就没什么油水可沾。
由“文化保税区”这个乌龙概念,我想到了目前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可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几乎所有大中型城市都有各种名目的园区,发达省市更多,比如北京市已有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30个,上海市有89个。这样估算下来,全国各地各种名义、各级政府的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加起来,应该不少于1000个了吧?
如此活跃的“园区经济”是典型的“中国式发展模式”的产物。30年前开始,中国政府陆续开辟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保税区等,在特定区域内通过简化审批手续、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入驻和发展。以前设立园区主要用于鼓励制造业和贸易企业的发展,后来因为中央政府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号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各地就开始纷纷设立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演艺、文化会展、艺术品交易、数字内容和动漫游戏产业等。
各地建设产业园区的典型手法是政府划出一定区域设立园区,给予三五年的税收优惠,然后引进国有、私有企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对原有旧建筑进行整修包装,再引进文化创意企业设立公司。但我去实地考察的时候,发现很多地方缺乏文化资源和相关人才,也缺少与之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基础。
不过,在政府领导看来,这是政绩、形象,而在开发企业来说,能底价拿到地、楼做房东,对入驻企业来说,在政府设立的园区中运营的主要好处是开始三年、五年有税收减免优惠,甚至还能得到政府产业基金的支持。不过,对一个公司的长期运营来说,恐怕城市的综合环境和比较优势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全国主要城市都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但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却成效更好的原因。
大政府能调配的政策、土地、财税资源太多,各级政府官员似乎已经习惯用划定特殊园区、给予优惠措施的方式,促进特定行业、区块发展,民间企业也开始想着等靠要。这种路径依赖,让大家容易忽视更重要的方面——如何在全社会范围内、在制度上促进创业和保护企业发展环境,比如在全社会范围内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减税、消灭各种摊派勒索以及保护知识产权——这对文化创意类的公司来说至关重要。当政府的管制和攫取大手缩回,民间的活力才有可能全面的爆发出来。
【相关链接】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