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木:批评家何时不说假话 2013-01-19 15:57:57 来源:美术报 作者:雨木
近些年来,艺术批评家在艺术家的个人研讨会上讲虚话、客套话、奉承话的现象,愈来愈严重。研讨会最终都变成了歌功颂德会,批评家嘴上说得很是痛快,艺术家心里乐滋滋的。

近些年来,艺术批评家在艺术家的个人研讨会上讲虚话、客套话、奉承话的现象,愈来愈严重。研讨会最终都变成了歌功颂德会,批评家嘴上说得很是痛快,艺术家心里乐滋滋的。批评家有几种人,一种是正直的人,敢讲真话,心里怎么想的就说什么,这类批评家能够客观实际地评论一个画家(或艺术家),肯定成绩和优点,指出不足或缺点。这类人本来就少,现在是越发矜贵了。这些批评家是讲真话的人,他们不看地位、身份,只看作品说话;第二类批评家是明白而装糊涂的人,说虚话的人,碍于其艺术家的地位、身份或朋友的面子在研讨会上说一大堆不着边际、洒洒扬扬的高理论,让人听了既感觉到水平高却又落不到艺术家个人实处;第三类批评家是讲客套话的人,抓不到实处,“好”也没有,“错”也没有;第四类批评家是别有用心之人,不负责地说一些奉承的话,似乎艺术作品比千年难逢的绝世经典还要好上百倍。虚话、客套话和奉承话,归结起来都不是由批评家内心而产生的话,是违心的。

艺术批评的目的是什么?是繁荣文化、繁荣艺术。那种不负责的评论,一是对社会不负责任。模糊好与坏的艺术标准,错误地引导市场,搅乱市场,最终导致人们不辨优劣,不识好坏,丧失自我审美观。二是对艺术家本人不负责任。其实书画家也好,艺术家也好,倒不一定要全部听好话、奉承话,那些心态平和的艺术家很想听一听批评意见,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那些想一味听好话的,却是少数一些代理商、中介机构或一心向钱看要出名的画家、艺术家,其中却有许多画得差的画家,唯恐人家不说好话,所以每一场重要的研讨都要“精心”准备一番。三是对批评家本人不负责任,一味不分对象地说好话、奉承话,只会在广大爱好者心目中失去自我形象,艺术批评家说假话,犹如商品市场上卖假货一样不受人欢迎。批评家的误导其结果害人又害己。

笔者与两位美术批评家有过一段交往,他们说以前说过不少批评的话,写过不少批评的文章,得罪了不少人,很多人不理睬了,现在见面不说话了。所以进入新世纪以后,只见他搞一些专门的研究,不再批评了。可以见得做一个正直的批评家是多么的难啊!是什么原因促使批评家不再批评了呢?是社会的风气变了吗?难道批评家也要“当随时代”?我想一些说假话的批评家之所以能趾高气昂地活着,一方面是借助于艺术批评的主体具有其神秘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借助于大量消费者不懂艺术,只看表面所致。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艺术境界和审美观,所以对同一件作品能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这正好给艺术批评家有了可乘之机,也确实,一个人要有比较高的艺术眼光要经若干年的历练,对需要艺术品的消费者来说在自己眼力不行的情况下只好选择地位高、名气响的艺术家作为消费对象,这种吹捧正好成了顺理成章的买卖。

艺术批评和艺术创作是对立统一的。艺术批评的目的是促进艺术创作,促进艺术文化发展,出精品,繁荣艺术市场。惧怕别人提批评意见的艺术家,不是真正的好艺术家,如今艺术批评在某些场合的缺失,说明大艺术家缺失。当艺术批评的声音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便是艺术批评被艺术家普遍接受之时,到那时文化建设的繁荣便是真的来临。

党的十八大以后,各地遵照中央新八条改进工作作风,并贯彻到经济工作中去,难道文化建设中的艺术批评活动还要继续违心地说虚话、客套话和奉承话吗?那些拿着纳税人的钱还到处说假话的艺术批评家是不是该“当随时代”了?

当艺术批评演变成一种艺术吹捧时,艺术不会健康发展。

【相关阅读】

薛亚军:批评与资本的共谋——第五届中国批评家年会风波

王小箭:当下中国艺术批评的两难处境

王建玉:论当代艺术批评的支点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