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将推出大型特别展“书圣王羲之”,以纪念该馆成立140周年。在该特别展上,参观者不仅能看到由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宫内厅、国外博物馆以及日本民间收藏的王羲之书法作品摹本与仿本,还将有幸一睹唐宋以来历代书法大家临摹与变革后的王羲之作品。在关注海外举行的这一重要书法展览的同时,我们应当学习国外保护存世中国文物的经验,在重新认识海外中国文物价值的同时,我们还需强调理性回流。
《大报帖》备受关注
引发王羲之书法讨论热潮
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书圣王羲之”展览中,尤其受到关注的作品是《大报帖》。日本放送协会(NHK)对该摹本进行大篇幅报道,因王羲之真迹早已不存于世,而存世摹本也少之又少,《大报帖》自然成为备受世人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王羲之书法的讨论热潮。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陈列科科长、书法史专家福田淳通过文章的内容、书风、拓摹技法、纸本保留状况等方面对该帖做出鉴定:“该摹本极为精致,当属唐代宫中之物,可能是被遣唐使带回日本的,字迹应接近真迹。”因该帖前几字有“大报”二字,故将其命名为《大报帖》,该摹本长25.7厘米、宽10厘米,共计3行24字,一直留存于民间,保存状态良好。该摹本为纵帘纸(纸上存在竖的条纹),帖前附有幕府末至明治时期日本书法鉴定家古笔了仲鉴定的“小野道风朝臣”的纸条。因此,一直以来,日本收藏家都将该作视为日本书法家小野道风的作品。
此消息公布后不久,国内有研究者表示,分别藏于日本民间的《大报帖》与之前曾现身日本的《妹至帖》应为同一书法帖,后被一分为二。研究者将两件作品图片进行拼合,拼接的两件作品纸本上显示出一致的切断面相连的纹理,合并之后的两帖内容如下:“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需旦夕营视之。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白耳。”(括号内为字迹缺失或笔画摹失部分,不同专家对此段文字也有不同断句、大意解读和分析。)
也有分析人士表示,在未验证实物之前,仅凭图片无法判定二者关系。但就目前所见照片而言,《大报帖》与《妹至帖》二者书风的确相近,皆为草书,而纸质色差较大,二者是否属于同一纸,在没有对比原件前不好妄定。《大报帖》一直秘藏于日本民间,直到1973年日本五岛美术馆举办“昭和兰亭纪念展”才首次公开面世。与其他几件现存日本的王羲之法帖一样,《大报帖》也不见于著录之中,但国内外学者大都表示,这应当是一件比较精致的王羲之摹本。
摹本、仿本
重构书圣作品原貌
东京国立博物馆“书圣王羲之”特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王羲之书法的实像”,包括《丧乱帖》、《孔侍中帖》、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馆藏《行穰帖》、《乐毅论》(越州石氏本)、个人藏王羲之笔《妹至帖》等作品摹本,展览还将展出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王珣笔《伯远帖》等作品。第二部分是“各色各样的兰亭序”,展品包括收藏于各大博物馆自唐代以来的兰亭序临本、摩本和拓本,形成了多种流传谱系,弥足珍贵,其中包括《定武兰亭序》(许彦先本)、《定武兰亭序》(独孤本)、《兰亭图卷》(万历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定武兰亭序》(韩珠传本)等。
展览的第三部分“受容与展开”则是通过后世作品,综合呈现王羲之书风对后世书法的深远影响。藏品包括私人藏智永笔《真草千字文》、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米芾笔《行书虹县诗卷》、赵孟頫笔《行书兰亭十三跋》、董其昌笔《行草书罗汉赞等书卷》、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赵孟頫笔《行草书与中峰明本尺牍册》、静嘉堂文库藏王铎笔《临二王诸帖轴》……这些历代奉王羲之书法为师的真迹,构成了洋洋大观的中国书法史。
在中国书法史上,书圣王羲之的影响力无人能及,其书风奠定了中国书法的根本,也是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心慕手追的对象。唐太宗、则天武后、宋徽宗、清乾隆帝、嘉庆帝都是羲之书法的拥趸,日本的圣武天皇和空海大师,也是王羲之书法的膜拜者。
到现在为止,学界普遍认为,王羲之无一真迹幸存,只有数量有限的摹本传世,其中公认的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快雪时晴帖》,日本藏《丧乱帖》、《孔侍中帖》,辽宁省博物馆藏《初月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行穰帖》等作品。这次出现的《大报帖》是屈指可数的有关王羲之书法的珍贵资料之一,对研究王羲之书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珍贵的摹本增加了我们认识王羲之的实物资料,为后世留下了最真实的“魏晋笔法”“二王书法”的形态,他们一起重构书圣王羲之作品的原貌。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