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当代艺术、古典艺术的话语权和市场在北京,那么,陶瓷艺术的中心毫无疑问在景德镇。在国内外举行的艺术陶瓷拍卖会上,景德镇一直都是主角。几乎一半以上的国家级陶艺大师工作、生活在景德镇,如王锡良、秦锡麟、张松茂、王隆夫、李峻、张育贤、李菊生、刘远长、王恩怀、戴荣华、熊钢如、熊汉中、汪桂英、陆如等。据估计,如今长期在景德镇从事创作的外来艺术家约有万人,另有近万名“候鸟式”外地艺术家把景德镇作为重要的创作基地。
在风光与成就的背后,“千年瓷都”景德镇是否蕴藏着危机?景德镇陶艺作品市场存在哪些问题?传统是负担,还是创新的资源?
隐形交易最认“大师”头衔
艺术陶瓷价格年年攀升,吸引不少新兴的富裕阶层来到景德镇寻找有升值潜力的作品。来自北京的藏家郭良告诉记者,近现代、当代艺术陶瓷作品的火热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保真,二是升值,三是有一定艺术价值。他说:“仿古的艺术陶瓷太多了,而且仿造的技巧非常高超,通过各种方法鉴定几乎都是真品,收藏当代的作品起码能够保真。这些年,当代的作品因品相不俗,年年涨价,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其中的升值潜力,收藏慢慢就热起来了。”
景德镇多年形成的以大师称号、职称为定价核心要素的评定体系,是新涌入的藏家判断作品价值最直接、有效的标准,大多数买家直接和大师交易。因此,景德镇民间有人戏言“工艺美术大师应由各级物价局评定”。
出身景德镇陶瓷世家且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头衔的名家作品最受追捧,也最为昂贵。2010年9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作的第二块《三顾茅庐》瓷板画,在北京拍出1300万元人民币,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单件成交价记录。
现在的艺术陶瓷市场主要是隐形交易,各级“大师”们很富,政府相关税收却很低。新华社的一则消息显示,景德镇2011年艺术陶瓷税收入库仅824.41万元。这种情况于2012年发生了变化。景德镇市政府规定申报“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者,除了应具备相应的品德、工龄、声誉等,还需具备“良好的市场影响力”——在2011年5月20日至2012年5月20日的年纳税额要在5万元以上。此规定一出,仅2012年参评申报第六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近160人就一共缴纳了超过800万元的税收。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菊生曾公开表示,希望藏家重视作品的品质而不仅仅看重“大师”的头衔。但是,离开了景德镇,离开了大师评判体系,学院派或现代派的艺术陶瓷作品很难得到市场的青睐。因此,近年来景德镇申报评选市级、省级大师的人数在逐年攀升。
景德镇市文联一名从事艺术陶瓷创作的“80后”女艺术家告诉记者:“多数买家只认大师‘标签’,就好像人们喜欢欧美的奢侈品牌一样。外来的人进入景德镇搞创作容易,但是融入圈子非常难,挤进市场分一杯羹就更难了。而能评上‘大师’的人也是不得了的,不仅需要技艺,还需要人脉运作。”
老艺人的手艺濒临失传
据景德镇当地一名土生土长的陈姓藏家介绍,景德镇当年红火的十大瓷厂于上世纪90年代解散后,大量的老手艺人被迫下岗,这些手艺人大多经历过“文革”时期,文化水平不高,一辈子在瓷厂只从事整个陶瓷工艺中的某一环节,手艺非常娴熟,虽然不是“大师”,其作品也有一定的价值,可惜市场并不认可。
陈先生说:“现在都不强调基本功,只要短、平、快,即学徒时间短,几个月就上手,技术不要求精,更不要谈精益求精,快点赚钱,购买房子以安顿小窝,这就是现实。他们的徒子徒孙,很多是名目繁多的‘大师’,然而他们还是原地踏步。只可惜这些老艺人的手艺恐怕要失传了。”
陈先生的担忧也是许多老工艺美术大师意识到的问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说:“景德镇瓷器的特色正在慢慢消失,我们的瓷器是景德镇的,要守住景德镇的招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陶瓷泰斗王锡良说:“现代的景德镇工艺,有一部分的确还赶不上原来的水平,比如粉彩。一是笔的问题,现在画瓷器的毛笔从原材料到手工都不如以往的质量好,粗制滥造的居多。二是颜料的变化,自旧时的颜料工厂解散为小作坊后,市场上的粉彩颜色大不如前。三是工匠不同,以前的艺人非常认真,而且传统工艺的基础很扎实,现在很少有艺术家能够超过他们。”
这也反映了疯狂的艺术陶瓷市场给景德镇带来的负面效应。而另一严峻的问题则体现在行业人力资源向装饰绘画这一工艺环节集聚,而原料、配釉、成型、设色、分水、烧成等重要工艺环节在不断衰退。
艺术创新比技术更新难
国画与陶瓷有着天然的联系,虽然到景德镇画瓷的画家被当地普遍认为“绘画不错但是不懂工艺”,但制瓷工艺的进步和信息的开放使得掌握陶瓷工艺的大师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绘画修养的重要性。
传统风格的艺术陶瓷在景德镇占据了大半壁的江山。据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原景德镇十大瓷厂之一建国瓷厂副厂长曾维开介绍,景德镇的青花、釉上彩等,多数是将绘画的形式与陶瓷工艺结合而成,形式上偏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学院培养的年轻人作品相对更现代。曾维开说:“我也是偏传统的,但在传统的基础上要有现代的精神,用笔的方法、工艺已经和过去有一些差距。过去青花是胚胎上分水,用水慢慢渲染,而现在借鉴国画的用笔,一笔下去就有深浅关系,用笔的气势也不同了。特别是由于工艺和原材料的改革,艺术方面也会发展,运用的方法技巧完全不同了。”
从柴窑发展到煤窑,从煤窑过渡到油窑,引进和推行液化气梭式窑的变革,使烧制陶瓷的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也推动了各项工艺的快速发展。而制瓷原材料的研发、流通渠道的便捷,也为陶瓷艺术的创作解除了羁绊,提供了实现艺术追求和梦想的物资保障。
“过去烧窑的人要穿麻布衣服、戴草帽,现在烧窑的人身着西装,个个都是专家。过去釉里红在柴窑里烧,颜色难以控制,烧成的花瓶有一点点红就了不起,一千个中难得挑一个。釉里红用松柴烧,需要三天,而且一把一把加柴去烧,看温度是用眼睛去看的,吐一口痰观察挥发的程度。而现在用适合各种高温的颜色来画,非常容易控制。”曾维开说。
技术的进步和便捷凸显了文化创意的重要性。不仅是学院派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绘画方面的修养,许多世家出身的二代、三代子弟也花费大量精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比如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绘画。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军认为,画国画可以训练基本功,增加陶瓷艺术的表现力。曾维开说:“绘画和陶瓷有密切的关系,国画画得好,懂得陶瓷工艺,水平提高快,会出很多新的东西。”
景德镇市委书记邓保生曾表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将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完成它的第三次升华,华丽地转身为现代艺术之城。”而在现代艺术之城这条路上,传统势力强大的景德镇,如何在保持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营养,既需要胸怀和眼光,也需要打破利益的障碍。
【相关链接】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