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专家刘岩
宫廷专场、石渠宝笈、乾隆秘藏……近年来的书画市场上,这些都是热词。而在2012年,市场上降温最快的,恰恰也是宫廷书画。除了价格波动外,它们的定价标准也大有玄机。有的宫廷画家在《石渠宝笈》里的作品,动辄几千万元;没入乾隆爷“法眼”的,只能卖几十万元。围绕着古代书画的这些诡异迹象,让藏家不禁要问:“书画收藏的门在哪儿?”
关于这个问题,书画鉴定家刘岩有话要说。“还是得按美术史来收藏。”他观察近年来的书画市场,恰恰是人们太过追求“献媚”之作,才导致如今市场价格有大波动。比如,宫廷书画的价格便是“过犹不及”。
刘岩感叹说,由于文化断层,人们恢复对古代书画的认识,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帝王宫廷的作品才成了人们“第一步”的选择。没错,它们都有唯一性,也是皇家的东西,但什么东西都需要“适度”,得对这些作品的定位有个清醒的认识。
“你想想,历史上除了宋徽宗,没什么皇帝能够以书画家相称。他们日理万机,书画多是一种社交工具,拿来赏赐大臣用的。数量也大得惊人,乾隆御制诗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全唐诗》。”刘岩认为,单说艺术价值,御笔难以进入美术史,何况许多作品难以确定就是皇帝所作,他们少有个人的独特性。
说了御笔,再说说宫廷画家。所谓宫廷绘画,其实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记录皇帝的功德。那些画家都是被朝廷豢养起来的文人,作品的题材和风格必须依皇帝的喜好来决定。长此以往,哪怕再有天分的文人,也被固化的标准约束死了。何况他们长期呆在深宫后院里,没有接触鲜活的现实,创作没有源泉,只图能够给皇帝朝贡的“实用性”,而没有了艺术最需要的“独特性”。
“像这些画家,作品看似都穿着华丽的衣裳,但只有外在,没有内涵。”刘岩说,宫廷绘画火热的重要原因在于宫廷艺术已经成为一个品牌,“跟齐白石、张大千一样,有的作品过亿元了,但有些并不算精品的作品价格也很高。宫廷艺术一样,就是在炒品牌。”的确,如今各种人抓住了藏家对于帝王所用之物的渴望心理,大肆炒作“宫廷题材”,不只书画,瓷器乃至杂项也一样。
“皇权”概念的集中体现,便是所谓的《石渠宝笈》标准。实际上,它在近年来也已经引发了不少争议。有评论家指出,《石渠宝笈》就是庸俗的皇家收藏,是以乾隆本人对绘画的认识来判断好坏,进行个人取舍。“如王石谷的作品,进入《石渠宝笈》的,价格能比没进的高一百倍,这正常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