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滩·金色秋阳》 2008年
《野草滩·秋日絮语》 2009年
《野草滩·雄鸡一唱》 2012年
记者:“野草滩”系列是您持续十几年的创作题材,作品的内容主要以东北乡村的人文风情为主,您在东北的生活经历对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陈树中:我出生在辽宁西部的一个小乡村。记得小时候村里还没有电灯,冬天晚上黑的早,我就趴在窗台上,在上了霜的玻璃上画画、写字,也经常在院子里的地上用树枝画,一来二去,渐渐的能熟练地画出在农村常见的各种动物、土房、人物等,常常听到大人夸奖我画得像。
我的弟弟妹妹很多,照看他们的时候我也画画。此后上了小学,我是全校最会画画的学生,刚开始老师们不相信,以为是哥哥、姐姐帮我画的,让我当场画,于是,老师们出什么题目我都可以不用照着图样,自己背着画。我在小学、中学都是学校板报组成员,一年四季都要出板报。现在一想,我儿时画的画跟现在的题材一模一样,都是乡村的人物、鸡鸭鹅狗、乡村房舍、各种树木等。因为当时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所看、所思、所想都是与乡村人们的生活、劳动有关的事。那个年代文化课也不太爱学,经常是“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生产队劳动。接触到的事物还是现在所画的这些东西。所以,东北的乡村生活对我影响非常大,即使考上大学,离开乡村之后,也经常往乡下跑,画了很多农村场景的速写。
记者:“野草滩”系列的创作是如何产生的?
陈树中:其实,“野草滩”系列作品的创作已持续了30年,只不过是前一阶段没有叫“野草滩”,如1984年在鲁迅美术学院的毕业创作,那是由3件小幅油画《玉米面》、《削柳笛》、《编草袋》所构成的。在1984年之前的一些小幅创作中都是乡村题材,现在我还都精心地保留着。
到了1992年,创作了两幅大画,准备参加“第二届中国油画年展”和“中国油画双年展”,边画边想作品的题目。家乡那片低洼贫瘠的盐碱滩不时在我脑海里浮现,那是我童年、少年时期和小伙伴无数次行走、奔跑过的地方,那里有起伏的荒野,遥远的天际,有树林、水洼、野草,有栖息在草丛里的野鸟。荒滩的不远处有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色调一样的泥土房中有我的家,村庄周围生长着杨树、柳树、榆树。于是,这两幅作品就以“野草滩”为题确立了,一幅叫《野草滩的冬天》,另一幅题目为《野草滩的集市》。接下来的乡土题材创作就一直沿用这个题,算起来时间已久远了。
记者:人物和动物、植物、房屋、汽车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被您用一种特殊的比例关系在画面中表现了出来,这种超现实的场景让您的创作多了些许童话的意境,您是否认为乡村生活本身就有一种浪漫的气息?
陈树中:我认为乡村生活是有着浪漫气息的,但更多的是宁静而平淡的生活,需要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体会农民生活特有的幽默和浪漫,并将其升华为艺术情结。其实,乡村生活有时也是十分单调和枯燥的,关键是艺术家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感,表现出农村生活中幽默的一面,这需要艺术家把握好艺术手法的分寸。
记者:您生在东北,毕业于鲁美,现在生活在四川并在川美教学,您觉得您的绘画是否受过四川早期“乡土美术”的影响?
陈树中:似乎受到过一些四川美院“乡土美术”或者说“伤痕美术”的影响。在那个时代东北也有一批表现乡土绘画的画家。上世纪80年代初,在川美“乡土美术”最为活跃时,我正好在鲁美上学,尽管当时信息不畅通,但看到过辽宁美术馆展览的一些作品,如罗中立的代表作《父亲》。但是,给我最多影响的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和民间艺术以及西方的传统绘画,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北方尼德兰绘画艺术是让我着迷的。我的创作习惯相对比较独立,各种思潮不太影响我,在中国现当代艺术把西方各个时代的艺术演绎过之后,我觉得搞自己的艺术最为重要。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