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怀硕:发现自己 2013-01-29 13:38:47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何怀硕
每一位艺术追求者都希望有自己的风格。假如没有自己的风格,也谈不上是艺术家。风格是什么?哪些因素造成艺术家的风格?

每一位艺术追求者都希望有自己的风格。假如没有自己的风格,也谈不上是艺术家。风格是什么?哪些因素造成艺术家的风格?

如何发现自己?这是万分艰难的问题。但我有个人的“独得之秘”,野人献曝:

我们能不能在过去的人类历史中找到自己的类型?我们在阅读许多名人自传,许多表达心路历程或内心独白的名篇中,或者在小说、电影的故事或各种角色的思想言行中,曾有过震惊,因为那是“我”曾经有过的经验、意念或感受。你觉得作者的内心与你是知己。在某个角度来说,你必有与他相近的人格特质;你与他可能属于某一类型。

但是,许多艺术家并不写自传或内心独白,他们的内心世界都表现在艺术创作中,所以,我们不妨广泛而深刻地去欣赏、研究艺术品。从过去的艺术品中,你可以发现自己。你读到这里,必定惊讶,而且怀疑我的说法。你且别急。

当你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雕刻、音乐、电影(这些都在广义的“艺术”之中)有相当广的涉猎,相当多的接触与欣赏,相当深入的了解,你必然会对某些作家、某些作品有强烈的爱好,有深刻的印象。其中,也必有少数人,或某一些艺术作品,给你震撼性的感动,为你所崇仰,引为知己。他的作品你百读不厌,视为典范,而且是你最激赏,最感动,最偏爱的。这时候,你已经找到你心灵的共鸣者,他就是你的“先导者”。你发现了他,便等于提前发现你自己,起码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他的类型可能就是你的类型“相近值”。在艺术上,你所崇仰的典范,在方向、情调、品味等方面,可以看作你的“同路人”。那么,更进一步来说,他的人生观、性格、艺术思想、审美趣味,必与你有相近的特质。

当你心中有景仰的艺术家或艺术作品,你便明确你在艺术上追求的大方向,你便有了憧憬与信心。

杜甫有两句诗时常引起我无限感怀:“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千载之下,某些同类型的人,他们的性格、命运、遭遇、感怀相近,所以千古引为知己。我们在一切艺术作品中去找寻知己,其实也即是去寻觅我们自己。当我们找到了,岂不同时是“发现自己”?

你可能会怀疑我的说法:大艺术家往往为多数追求艺术者所共同崇仰,是不是就无所谓发现自己呢?我的看法是,艺术成就中“普遍性”部分,即使不同“类型”的人也会共同崇仰,也可得益。但他的“特殊性”部分,崇仰者各人的理解与发现不同,也就有“发现自己”的意义在。这也就是尽管水源相同而众支流分道扬镳的景况。

我愿意告诉你我如何在艺术家与作品中发现自己。中国文学,我最感动景仰的是屈原的哀伤,杜甫的深厚,苏轼的旷达,鲁迅的深沉震撼,周作人的清淡隽永,梁实秋的雅健幽默。西方文学,我最偏爱的是莎士比亚的广博透彻,歌德的气魄热情,哈代的人生感怀,罗素的理智与超越,杜斯陀也夫斯基的幽黯,毛姆的通达。中国绘画除了范宽等古代大师之外,龚贤、石谿、程邃、任伯年都是我所景仰。现代的傅抱石、林风眠的情思,黄宾虹、李可染的笔墨,从少年时代就启示了我。西方绘画中伦勃朗、蒙克、席勒、珂勒惠支、莫奈、莫迪里阿尼。苏俄的列宾、列维坦,日本的丸木位里、小杉放庵。这些人常常使我把自己忝列为他们的“知己”。

一长串中外古今的艺术家,供给一个贫弱的少年以养分,使他渐渐成长。这些人是真正的“老师”,是心灵的导师,是孤独人生中的友伴。他们是艺术追求者的典范。这不是说在成就上对等,而指的是人格特质与艺术风格上,追求者与他所崇仰者有某些共通的素质。是他们使一个孤单、贫弱的追求者在茫茫人世中找到心灵的引领者,而依稀辨识自己,才具备锻造我们自己的风格的先决条件。我把我个人的这个体验告诉你,希望你恍然有所悟,很快发现自己。你当可知那些一生只追随一家一派的人,是多么狭隘、孤陋,又是多么大的失策。

(作者系台湾师大美术研究所教授)

【相关阅读】

何怀硕:画家创作记录的重要意义

何怀硕:师承与门派

何怀硕:世界还是本土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