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
民办博物馆的日益增多是我国公众文化需求增长的必然结果。截至2012年,共有535座民办博物馆在全国生根发芽,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民办博物馆在创办与经营过程中对社会发展承载了哪些作用?又遭遇到哪些亟待解决的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日前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作为我国民办博物馆的先行者,观复博物馆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您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马未都:1996年10月观复博物馆获准成立,1997年1月18日正式向社会开放,这也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办博物馆建设的第一步。国有的、公办的博物馆是纳税人办的博物馆;观复是赞助人办的博物馆。不管是我还是周围朋友拿出钱来办博物馆,都是对文化事业的赞助。所以博物馆在门口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每一个购票参观的人都是观复博物馆的赞助人。
收藏原本就是我个人的兴趣,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变革,包括政府的监督指导,都促使我的初衷发生改变。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办博物馆已经不单是个人兴趣了,而逐渐演化成一份社会责任。
记者:民办博物馆发展离不开社会赞助,该如何平衡商业与文化间的冲突?
马未都:为了博物馆的长治久安,观复博物馆在管理制度上实行理事会制。我们希望说服一些志同道合、功成名就的人拿出点钱为社会做点事情。我希望博物馆个人的色彩不再那么强,尽管最早都是个人想做的事,但最终会成为社会财富。后来又提倡赞助人办博物馆,所以就吸引一些企业投钱赞助博物馆。我们有几个馆是企业冠名的,但是我现在认为,这种企业冠名对博物馆是有副作用的。我们再建立新馆时可能会把企业冠名取消。文化一定是纯净的事,不能夹杂这种植入性广告。所以我现在老跟他们说,你们如果真心赞助文化,就把这个牌子摘下来。
记者:民办博物馆作为一项公益事业运营费用很高,即使世界性的大博物馆也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中最突出的困难是什么?
马未都:据我所知,全国博物馆中观复博物馆是唯一没有企业支撑仅靠博物馆自身经营能够盈利的。因为盈利我就要交企业所得税,但观复是非企业法人单位,所以这是一个“不是企业的单位”要交企业所得税。多年下来观复已累计交税上百万元。我本身对交企业所得税并无怨言,但是我要考虑长远问题:一旦博物馆发生问题,谁来救济?
我国税法有规定,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的门票收入免税,但民办博物馆享受不到这一条。民办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一样在做公益,为什么待遇不同?民办博物馆在民政部门注册,性质叫‘民办非企业’,既不是社团,也不是企业,没有开发票的资格,连在馆里卖点图书和纪念品也不行,非得再到工商部门注册个公司。我只是希望博物馆民办和公立一视同仁,解决企业所得税问题,哪怕这个钱我们作为备用。
记者:民间博物馆最终走向何方?
马未都:博物馆最终要留给社会,但必须要交给一个可以管理的机构。如果中国现在有非常成熟的基金会,有成熟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品牌,我们愿意把博物馆捐给它。但是中国目前大部分基金会都是救济型的,还不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所以我们自己成立了一个观复文化基金会,由基金会理事会对博物馆进行统一管理,逐渐实现由私人收藏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转变。
观复博物馆作为北京第一批民生服务单位获得了政府资金支持。文化促进民生在今天已经不是空泛的口号,已经落到实处了。老百姓的物质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对精神的需求就会急剧增大,这也是为什么博物馆这几年迅速增加的原因。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