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系画廊的出局(二):艺术市场萎缩之下的优胜劣汰 2013-02-06 10:12:59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成小卫
2013年1月份刚过,艺术圈便又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号称全球最大画廊的阿拉里奥突然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关闭了阿拉里奥北京空间。这也是继2011年昌阿特画廊、阿特塞帝画廊撤离中国之后的第三家韩系画廊。

阿拉里奥(北京)空间

阿拉里奥(北京)空间

2013年1月份刚过,艺术圈便又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号称全球最大画廊的阿拉里奥突然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关闭了阿拉里奥北京空间。这也是继2011年昌阿特画廊、阿特塞帝画廊撤离中国之后的第三家韩系画廊。

正所谓唇亡齿寒,在我们的近邻纷纷选择退出的今天,关于国内画廊业的未来与发展再度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有人将阿拉里奥的退出看做是继阿特塞帝之后的又一轮韩系画廊集体退潮的开始。也有人认为,这是商业画廊运作的基本模式: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不变的利益。

且不说阿拉里奥的退出与阿特塞帝是否真的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也不论这是否就会是之后海外商业艺术机构在面对中国艺术市场萧条时所作出的合理反映,单就目前纷扰的画廊业生存困难而言,拥有着雄厚海外资本的商业画廊都关门大吉了,本土画廊的境遇又会好到哪去呢?

水土不服能否成为韩系画廊出局的理由?

很多人将包括韩系画廊在内的海外画廊的退出归结为水土不服。的确,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时间并不够长,即便是国内最为元老的拍卖公司——中国嘉德也才将于今年迎来其成立20周年的庆典,比起拍卖公司,国内画廊业的发展时间则要显得稍微长一点。澳大利亚人布朗•华莱士于1991年创立的红门画廊可以看做是国内画廊业规范化运作的开始,但算起来,也只比中国嘉德早了2年而已(中国嘉德于1993年正式成立)。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显然不能用长来形容,更不能与动辄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经营历史的西方画廊相比较,甚至比起我们的近邻韩国画廊界而言,这一数字依旧是短暂的。

出现时间的早晚并不代表着一切。就拿香港艺博会而言,其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就远远超过了其前辈艺术北京和CIGE,虽然香港艺博会已经被巴塞尔收购,但这也恰恰说明了香港艺博会在世界博览会巨头眼中的价值已经超过了有着10年以上经营历史的CIGE和有着7年历史的艺术北京。当然,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比较不太合理与恰当,毕竟香港较之内地有着太多的优惠政策,但不可否认的是,香港艺博会的成功用事实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规范的经营与运作才能获得足够的认可,而且目前国内的艺博会也在强调规范化与国际化,显然这才是后来者居上的主要原因。

说到国内的画廊业,规范化与国际化也一直在倡导,许多有着雄厚实力的艺术机构也确实在这样做。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国内的画廊业与真正的规范化和国际化运作还有着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而正是这种距离的存在,也造成了海外艺术机构在进驻国内之后的水土不服。

在经过短暂的水土不服之后,很多海外艺术机构往往选择了入乡随俗。聘用国内艺术品经理人和策展人作为艺术机构的直接负责人,而真正的投资人则转至幕后甚至完全放手由这些艺术品经理人全权负责国内艺术机构的运作,佩斯北京与尤伦斯就是极好的例子。而反观韩系画廊情况则大为不同。艺术机构的负责人几乎清一色的由韩国人担任,运作方向也大致在推动中韩两地艺术家的互动之间,即将韩国的艺术家带到中国,将中国的艺术家带至韩国,这一模式在2005年之前可谓风靡全国,大行其道。而当中国当代艺术在2005迎来市场高峰之后,韩系画廊却依旧在沿用这一运作模式,当国内艺术家的目光已经不再单一的局限于中韩甚至亚洲领域的时候,韩系画廊的这一方式显然已经不能继续满足国内艺术家的需求。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国内艺术家争相选择欧洲五日游甚至是北美七日游的当下,韩国一日游这样的旅行计划自然也就遭到了众多国内艺术家的抛弃。没有了国内艺术家的支持,而从海外引入国内进行展览成本的增加,也让韩系画廊在国内的日子就变得更加艰难。

利益显然是所有商人共同追逐的目标。作为商业机构的画廊而言,没有了可以看到的利益,离开也就变得必然。回顾韩系画廊进驻国内的历史,2008年可谓是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峰。在2000年之后,随着国内当代艺术在海外艺博会和展览上的频频出现,一场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购买热潮正在悄然而至,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韩系画廊开始继欧美艺术机构之后开始大量举办国内当代艺术的展览,翻看今天依旧活跃在国内当代艺术领域的艺术家的展览履历,大多都有与韩国画廊合作的经历。以已经离开中国的阿特塞帝和阿拉里奥为例,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隋建国、张晓刚、曾梵志等都曾是其旗下艺术家,当然,从这一点也足以看出,在中国当代艺术不断发展壮大的道路上,韩系画廊的推动不可谓不多。

外资画廊的退出是否影响本土画廊业?

面对海外画廊的现实,本土画廊在面对市场萎缩时的选择也就只剩下了两条出路:要么关门要么坚持。

其实韩系画廊的退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的体现,只不过韩系画廊较之其他海外画廊而言显得地域性更强,再加之作为近邻,又曾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困难之时伸手拉了一把,虽然当时的出手更多的还是对于未来价值回报的提前投资,但也正是这种提前投资的推动,助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才会在今天韩系画廊推出中国市场时产生如此之多的话题和如此之大的震动。

其实,这真的不算什么。外资画廊对于中国艺术市场或者中国本土画廊业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可以近距离接触和学习的对象,在当前国内艺术市场发展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更多的有着先进经营理念的外资画廊的进驻可以大大的缩短国内艺术市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周期,也可以让摸着石头过河的国内艺术机构在某些方面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少碰几次鼻子,少吃几次亏。但所谓吃亏是福,路只有自己走出来的才会记得更牢靠,没有经过失败的磨砺是永远不能见到最美丽的彩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国内画廊业虽然在与外资画廊的接触中学会了捕鱼的本领,但总还是需要一段独立生存的时间和空间来验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不能简单的照猫画虎,不然画出来永远都只是猫,成不了咆哮山林的虎。

况且我们在过度关注海外画廊退出国内市场的同时,有多少人曾关心过当前国内画廊的生存状况?前段时间曾有这样一个数据流传于坊间,即国内画廊业在2012年的盈利率只有7%,而这一数字在李苏桥眼中甚至不足5%,这说明了什么呢?

在李苏桥看来,海外画廊的退出对于国内画廊业影响并不大,原因也很简单,“整个中国画廊业跟外资画廊本身的关联性比较差,在中国的空间不是整个画廊的重心所在,也不是中国身份。这些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中国的市场没有像媒体所想象的那么好,我们在2011年也没有真正的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的老大,这是一个虚的数字。2012年经过一些调整回调之后变成了2011年整体规模的1/3,这里边依然有一些不是很准确的数字,也就是说新入资本或者是新如行的人,依照这样一些不准确的数字和资讯建立起的市场模型一定是会失败的。所以我想中国市场没有那么大,而且中国人对艺术的爱好比当代艺术家还好。90%都是以投资作为出发点的,这样一个环境和商业气氛,中国本土画廊关门与西方和韩国的画廊关门都是非常正常的。傻扛着的人才傻,叫老愤青,没有意义。”

【相关阅读】

论韩系画廊的出局(一):国内画廊寒冬之下的生死考验

陈晓峰:艺术市场大转移

阿拉里奥撤出与中国画廊困局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