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军
源远流长的中国画独树一帜,光照世界艺林。它以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卓绝的审美价值而为世人所倾倒。其中尤为突出的山水与花鸟鱼虫等珍品,深厚的创作经验与艺术技巧哺育了一代代的艺术大师。相比之下中国的人物画,显得稀少,这一现象,至今依然。
中国画与西洋画固然有“写意”与“写实”的美学理念与分野,也与绘画材质和手段之区别。中国画以毛笔、墨色与宣纸等软性材料为创作手段,形成了二维平面的空间形象。因而在人物画领域不如西洋画三维空间的表现效能。这可能影响到人物画的创作难度。
军旅画家王利军却沿着中国画的传统之路,独辟蹊径自成境界。画家依然应用中国画的材质,但却突破了传统创造出新时代新内容相融会的新形式,从而为反映昂扬、威武的海军战士形象,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画家奠基之始,有一幅《先驱》。李大钊烈士石雕象昂立画中央,背景全幅大块垒成的石墙,以毛笔墨色却强烈地表现出厚实、坚固的质感,从而有力地衬托出革命先驱高昂、刚烈的气质和精神。传统的笔墨由于新的构思与运笔,强化了画面的张力,给人以视觉的冲击。
《破晓》是这一艺术技巧与构思的重大发展。破晓的时间轴是在黑夜与白昼交替之际,为画面的光影变化和层次远近提供了富有想象与创新的最佳契机!
画面背景远方大海上战舰挡栏,依稀可辨,曙光悄现,一侧的哨兵形象鲜明,警惕的眼神,严肃的表情,伟岸的身躯,给人以威武雄健的感受。特别是已经蒙上霜露的军大衣,墨色与线条表现出厚重毛绒的质感,这一杰出的技巧突破了二维空间,化为三维立体的人物形象。
全画远处海面幽暗,舰身稍亮,而近处分明,两个锚墩,厚实凝重与哨兵相互映衬,一群海鸥,飞翔掠过,画面顿起跃飞之势,并有力地点明了“破晓”这一主题。真是层次分明,结构严整。它是黑与白的交替,是动与静的统一,也是传统与现代的契合。
如果说《破晓》表现的是静态境界,那么《警报》则以高速动态为主旨。三个海军战士,张开大口,大步奔腾,海风鼓满军服,相当夸张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警报”这一特殊瞬间的紧迫性。在这里柔性的笔墨线条,在战士衣褶和形体上,十分得体地采用皴擦染化相结合的艺术技巧,突出人物形象的雄伟,反映出海军战士训练有素、忠于职守的精神境界。
《轮机兵》是以喧闹的机舱为背景,巨大的机身,纵横交叉的管线,各式各样的仪表和弥漫于全舱的热流,构成了一个充满动感的天地。与此相映衬,则是三个轮机兵,似乎处身于一个宁静的环境,他们安稳地蹲在舱板上,细心地商讨维修的方案,神态自若,配合默契。这幅闹中寓静的构图意境,透露出人物从容应对,技术娴熟的精神风貌,给人以亲切崇敬之感。
《涛声渐远》是以寂静的海湾为背景,一个女通讯兵端坐海岩,守护着通讯机,海鸥绕飞于礁岩海浪之间,她似乎在聆听可能传来的舰队信息,又好像听着海涛的平息,舰队渐渐远去,在一片宁静中正在追思同志们的征途……
细观这幅画中女战士的衣褶纹理,与《警报》、《轮机兵》、《破晓》人物形象,可以发现画家笔墨线条的浓淡等运笔变化,无不以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创造性地为反映新时代新人物的主旨而达到和谐统一的境地。
王利军是一位军旅画家。多年以来他以扎实的功底创造出不凡的业绩。他的绘画语言反映出他精到的观察力,尤其对于事物特征的捕捉、体验、提炼,在丰富的想象之中。仅以上面例举的画来说,它们皆是战士的日常真实的生活,质朴无华。然而从这看似平凡的瞬间里,其隐藏在背后的深刻蕴意,人们可以追溯其生活场景的前前后后,引发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到战士的崇高与伟大的精神境界,“形中寓神”!
正如莱辛所说:“绘画在它的空间中并列的结构里,只能运用动作中某一顷刻,所以要选择最富有启发性的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了解得最透彻。”(《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138页)因此,艺术家要具备非凡的艺术敏锐触角,进而溶入想象甚至灵感的飞翔,这是长期艺术磨砺的结果。王利军说:“只有沉潜到生命与生活的海洋深处,才能体悟到这生命与情感的本质”。这确是艺术之魂!
画家对人民海军的无限热爱,融入他创作心理历程之中,竟然沉浸于“梦境”与“醉态”,形成了“神游物游”的创作佳境。真可谓:“精诚所至,境界自开”!
【相关链接】
【编辑: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