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的世界:被死亡和创痛包围的生命 2013-02-21 15:30:19 来源:北青网 作者:玄子
一直以为,不管是作家还是画家,更或者其他门类的创作者,他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基本素材的。这样产生的作品才更具真实性,即便作者做了足够的渲染或者极尽铺陈,把原本平白的生活片段加工成了极其典雅的艺术品,有心的观众终归能够剥开表面在行进的路途中直抵作品的内心。

画作:《呐喊》1893年

画作:《呐喊》1893年

一句话点评:我亦步亦趋地尝试靠近他的生命,那个敏感的被死亡和创痛重重包围的生命。

一直以为,不管是作家还是画家,更或者其他门类的创作者,他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基本素材的。这样产生的作品才更具真实性,即便作者做了足够的渲染或者极尽铺陈,把原本平白的生活片段加工成了极其典雅的艺术品,有心的观众终归能够剥开表面在行进的路途中直抵作品的内心,那时候就有了最让人愉悦的创作者与感受者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

当我第一次面对蒙克的名作《呐喊》,面对那一幅浑然的、由许多冲撞的、对比强烈的色带将天空、大地、桥梁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怪异的画面,我无从探寻他究竟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是什么样的状态促使他创作了这幅作品?那一个个彩色的怪异的圈环绕着一个瘦骨嶙峋的呐喊者。而呐喊者呢?一对深陷的空洞的眼窝,一张长成O形的嘴,以及贴合手掌的如锁匙孔的腮。我真的担心他会被怪异的外部世界吞噬,而且整个过程迅疾且悄无声息。

在这幅画中,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摹了一个变了形的人物形象,他的尖叫让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面对无垠宇宙的恐惧之情在画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中呈现的色彩与我们熟悉的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我们能够看到莹蓝色的水、赭色的土地,当然还有绿色的树木和血红色的天空,这些严厉的色调通常会予人充满朝气的感觉,可是在画家的笔下,他们却透着森然的冷意。那些被大而化之的夸张的色调和笔触极其富于表现性,但也不失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得如鲜血泼洒的天空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与之相冲突的是海面阴暗处的紫色,这沉闷的色调向远处不断蔓延而愈显得画面阴沉。同样的色调,亦用来描摹那个孤独的人的衣服。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面中到处充满了不安,更确切地说是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曲线不安地扭动,与那座桥的壮阔挺直的斜线形成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令人目眩的旋转的动感中,充溢着粗犷、强烈、混乱的节奏。所有的形式要素都只为传达着那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刺耳尖叫。画家凭借强烈的、颠覆性的视觉符号传达给欣赏者仿如听觉的感受,把凄厉的尖叫演绎成为可见的强冲突的视觉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让观者从视角到内心都笼罩在画家营造的恐怖气氛中。

正是经由这种非常的感受,我亦步亦趋地尝试靠近他的生命,那个敏感的被死亡和创痛重重包围的生命。蒙克的生命始终和死亡纠缠在一起。他的母亲、姐姐、祖父、父亲的相继离去,注定了他对生命的黑色注解。那些浓得化不开的悲伤与恐惧,时时刻刻陪伴着他,左右着他。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焦虑、恐惧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主角。那些无法触摸,无法摆脱的状态让他脱离现实,走向空旷。

真的仅只是空旷吗?那些足够艳丽的色块、色带带给人们的没有丝毫愉悦,相反是一望无际的虚无,无限的虚无。它让你掉落其中,无法摆脱。这就是恐惧吧!他把自己的人生经验通过画布展示出来,很多观众也许不感兴趣,他们可能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可能对无法表述的画面嗤之以鼻。可是,正是他的作品正视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痛苦,不敢暴露出来的痛楚。他说:“我的艺术实际上是一种自愿的坦白,也是我和我的生活关系的自我剖白。我常常希望通过我的艺术可以帮助其他的人更清楚地了解我。”

【相关阅读】

@顶层杂志:蒙克旧址,巧得遗物

大量蒙克生前用品出土,故居将变身博物馆

蒙克版画将领跑佳士得早期艺术大师与现当代版画拍卖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