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舍故居内景
名人故居,“观览大环境”很重要
有许多城市住过众多知名人物,其故居、遗迹不仅保护措施到位,而且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与人物特征相得益彰,寓追怀、受教、感悟、休闲、放情于一体,譬如,江苏名城镇江市。
古城镇江,在此留住的历史名人多如繁星,其住处大多在如诗如画的游览地。且不说为今人留下12部“中国文学入门书”之一《抱朴子》一书的葛洪,在镇江茅山居住多年,留下的珍贵文化遗迹,被景区环境策划者巧妙地融入山光水色之中,也不需多论“不爱江山爱文章”的皇帝萧统所居地——南山,其住地早已成为景色如画、以“南山寿文化”为旅游特色的景区。仅简叙一番面积不大、远离闹市的梦溪园,就能说明一二。尽管《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居住的那片旧址与今日园貌相距甚远,但现代园艺设计者,能详阅史料、细细揣摩,精巧营造与那篇美文“很搭”的文化氛围,树木山石,与所表现的文化内核形成互映。游人徜徉其中,可登园中岸老堂、萧萧堂、壳轩、深斋、远亭、苍峡亭等景点,可沿着一条在园中流淌的溪水追思,看文图、听解说之余,听琴音悠然,看竹影摇曳,颇具诗情画意,由此,成为众多游人到镇江“不能不探访之地”。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镇江很多古代及近、现代名人故居,老屋旧院保存很好,相关文物摆设也尽量“原汁原味”,其周边环境尽管是今人打造,充满新意,但与当年宅院主人的生活习性与一生成就有机结合,让“故居文化”的主题得其“滋润”,愈发凸显故居价值。
由此想到,北京一些名人故居,或仅仅设数间展室,让探访而来的游人通过墙上、展柜的图文了解名人事迹,或干脆就称为某某纪念馆,用上世纪沿用下来的讲解过程接待来者。门前、周边的景物简单粗放,与家宅主人的文化特征风牛马不相及。因此,游人看图听讲,前后大约1小时,便与之“拜拜”。追想起来,到名人故居的感觉不像是去探访,而是专程去受教。这类接待方式,让一些名人故居“门前冷落车马稀”,也不足为怪。
“名人故居游”其实是很有文化感召力和市场前景的旅游产品。很多旅游城市都曾因为居住过值得追忆的人物而令人向往。若想避免游人来去匆匆、感觉乏味,就要在名人故居的周边环境上下工夫。与之相映生辉的游览环境可大可小,但一定要与人物特征契合,与观览主题匹配。譬如。北京纪晓岚故居与晋阳饭庄连为一体,老字号饭庄以“以餐养文”的方式,为故居提供维护费用,就某个角度而言,这种运用社会力量、企业力量保护名人故居的方式值得肯定,但生于河北、在北京生活大半辈子的纪昀先生与山西文化风貌毫无关系,让山西菜馆与名人故居连缀为一体,总让游人感到不太舒服。
故此,在规划名人故居的游览内容时,策划者似乎应该“跳出故居看故居”,站在游人角度上设计景点风貌。
北京名人故居保护,喜忧参半
北京名人故居保护、利用面临“瓶颈”,虽是老生常谈,却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难题。
据北京文物部门相关资料显示,北京目前存有元代以来的名人故居1500余处,其中绝大多数尚未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城内现有的308处较为知名的名人故居中,保护较好的只有74处,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主要包括纪念馆、博物馆、单位办公用房和名人后代居住的独户住宅。北京的名人故居,按照保存和保护情况划分,可以分五大类。第一类是已经过市、区(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以名人故居名义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北京现有挂牌保护的国家级、市级、区级名人故居31处。它们中有10座对社会开放,有20座保存状况较好,但仍有11座为不合理使用,保存状况堪忧,有的已成为建筑格局面目全非的居民大杂院。
近10多年来,北京在名人故居妥善保护、科学利用方面有过成功尝试: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王府井大街毗邻的老舍纪念馆,由北京市文物局投资500多万元进行腾退及修缮后,在老舍100周年诞辰日对外开放,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览者。位于珠市口西大街的纪晓岚(北京)故居,在全国政协委员季羡林、罗哲文等文史专家呼吁下,经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占用经营餐饮的企业——晋阳饭庄从这座文物古建筑中腾退出来。2002年,已破败不堪的袁崇焕祠,在区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了祠内的居民腾退工作,经过重新修缮,正式对外开放。从2003年7月开始,政府投资900万元,用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谦祠的原址保护。2007年11月,位于东城区东四头条19号的侯宝林故居经过简单整修正式揭牌……然而,因为曾居住在北京的名人太多了,包括文学巨匠、朝廷大员、戏剧名家、著名艺人……由此,保护工作显得路漫漫其修远,被占用、损毁、忘却的名人故居比比皆是,例如,位于前门西河沿正乙祠戏楼对面的裘盛戎故居,已改为“中国经济科技开发国际交流协会”;位于复兴门内大街54号后院的马连良故居,现为经营贵州花江狗肉等菜肴的盛祥饭庄;顾炎武故居所在的报国寺院落如今则是旧文物买卖市场……由于缺乏管理、保护和修缮,多达98处名人故居已难寻当年的风貌,许多院落房屋年久失修,火险隐患严重。院内地面坑洼,自建房舍丛生,原有建筑格局遭到破坏,淹没在杂乱无章的建筑之中,如康有为故居、谭嗣同故居、陈独秀旧居等。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危改”和新北京的建设中,许多很有价值的名人故居在推土机的轰鸣中“满面凄然”,带着它们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