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涛:中国策展档案与生态特征1989-2012 2013-02-25 14:12:3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张海涛
展览的艺术史脉络和策展人的个人策展脉络、对新艺术现象和趋势的敏感、对参展作品的价值和相互联系作出选择和判断、展览放在文化和现实的背景中寻求针对性和意义、对艺术本体的方法论和直觉感受的敏锐度、策展人独立和包容的态度,都是展览价值体现的元素。

二、2000—2012:策展的生态与特征

2000年后国内经济改革更加开放,大力发展城市化进程,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都受到了时尚和消费的影响,民间先锋文化思想的自由潮流不可能被阻挡,这种现象以2000年左右艺术家入住798艺术区成为标志。

当代艺术生态的发展由1990—2000年十年远离城市的圆明园艺术村、宋庄艺术群落逐步向798这样的城市街区废弃厂房转型,对于艺术生态的拓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00年—2003年左右依然时常听到有关部门“封展”的现象;2003年后这种封展现象转为针对性干预,展览策划从90年代分散的地下游击展开始走向相对集中和开放的状态,这与798及周边2003年左右集中入驻的艺术空间和2004年大山子艺术节的开展有很大关系,当然展览逐步增多是一个综合的因素决定的,如:1、国内的经济环境;2、逐步开放的国际化程度;3、艺术生态:艺术区形成、画廊和美术馆兴起、艺术节和双年展的发起、艺术媒体增多、策展人机制逐步形成、艺术策展专业教育的开设(艺术管理专业)、艺术市场流通、策展思维转变等。

2000年后国内展览策展生态主要由这几个特征呈现:

一、从地域上看北京依然是展览最集中的地方,90年代活跃的上海、杭州、广州、四川的策展人、批评家逐渐流向北京,其中有的策展人做到两地兼顾:如上海的朱其、顾振清、王南溟,杭州的邱志杰、高士明,广州的王璜生,四川的吕澎、王林、陈默等人。这几个城市在国内的展览也相对活跃,而北京主要展览集中在798及周边和宋庄两个艺术区。

二、三年展、双年展的发展架起了中国与国际交流的平台,也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流策展:国内目前重要的双年展有:上海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南京三年展(原中国艺术三年展)、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大型学术性展览的出现,也标志着策展运营机制逐渐形成。

三、重要的区域性艺术节和博览会2000年后开始发展和策划:如艺术节——798大山子艺术节、宋庄艺术节、平遥国际摄影节等;博览会——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艺术北京博览会(Art Beijing)、上海艺术博览会。艺术节是地方政府对当代艺术介入的表现,大型艺术节也是艺术区发展的趋势。

四、美术馆及主办的重要展览也开始成为展览的主体,国内的美术馆启用固定的策展人和合作的策展人机制。如今日美术馆主办的“今日文献展”;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的“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展历程大展”、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上海证大主办的“上海证大365计划”;广东美术馆主办的“广东三年展”;中央美院美术馆主办的“首届CAFA未来展”;宋庄美术馆主办的“生活在宋庄——宋庄艺术家群落田野调查展”系列、“烈日西藏——西藏当代艺术展”和“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展等。

五、国内重要的艺术画廊、空间和艺术中心也由艺术总监作为桥梁邀请合作的策展人主办高品质的展览。如北京798艺术区的北京东京画廊、时态空间、北京公社、长征空间、伊比利亚艺术中心、常青画廊、林冠画廊、佩斯画廊、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圣之空间、白盒子艺术馆、偏锋画廊、品画廊、魔金石艺术空间、空间站等;草场地艺术区的三影堂、荔空间、空白空间、泰康空间、站台中间、韩之演当代空间、香格枘画廊、前波画廊、麦勒画廊,酒厂艺术区的阿拉里奥画廊,还有成都A4艺术空间等艺术空间长期策划的展览。

六、第四代策展人的出现与2000年后艺术信息化和新老一辈策展人传帮带有关系,这里与美院艺术管理和艺术史专业的重视有关,以中央美院和四川美院的人才培养较为突出。青年策展人逐步走上艺术的舞台,其策展品质亦日趋成熟(见下文第四代策展人的划代)。

七、2000年后媒介展更加细化也成为一个趋势,策划人按照自己推介的媒介做专业性的展览,如行为艺术的展览有: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大道现场艺术节等;水墨展览有“重新洗牌——以水墨的名义”、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摄影的媒体展有:连州国际摄影节、平遥国际摄影节、草场地摄影季、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新媒介艺术的媒介展:合成时代——国际新媒体艺术大展、延展生命——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上海电子艺术节、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2012首届独立动画双年展;独立影像的媒介展:北京独立影像展和(南京)中国独立影像年展、2010影像档案展等。

八、展览策划的国际化和走上国际艺术的舞台。

例如2000年后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近况:

2001年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海波、萧昱、徐震、蔡国强、高氏兄弟

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顾德新、杨振忠、张培力、朱加、曹斐、徐坦、金江波等

中国馆(因“非典”在广东展出):王澍、展望、杨福东、刘建华、吕胜中

2005年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张永和、王其亨、孙原+彭禹、刘韡、徐震

2007年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沈远、尹秀珍、阚萱、曹斐

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方力钧、何晋渭、何森、刘鼎、邱志杰、曾梵志、曾浩
……

九、2008年后很多展览也开始关注青年艺术家群体,致力于青年艺术家的推介:如今日美术馆与马爹利艺术基金携手推出“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中央美院美术馆主办的“首届CAFA未来展”;宋庄美术馆主办的“八零后艺术档案”展(一)、不确定的可能性——798及周边艺术群落青年作品展;“青年艺术100”计划;德美艺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起的“中国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北京时代美术馆主办的“楼上的青年——2010青年批评家提名展”等。

2000年后也出现了两代策展人

2000——2006年期间出现了第三代策展人

代表策展人如:张尕、高士明、武劲、李振华、张晴、曹恺、张离、左靖、欧宁、董冰峰、舒阳、陈进等
“历史文化情境”关键词:新人类和新媒介、时尚、新都市话题、消费、70后、暧昧、娱乐、新伦理

2007——2012年期间出现了第四代策展人

代表的策展人如:付晓东、鲍栋、盛葳、刘礼宾、卢迎华、何桂彦、张海涛、夏彦国、段君、王春辰、杜曦云、梁克刚、杭春晓、戴卓群等

“历史文化情境”关键词:新媒体、城市化、时尚、后人类、人工化、信息化、山寨、80后、网络化

(备注:当然这个策展归类不是绝对的划分,策展人也时常关注不同的领域,这样的划代也是其中的版本之一。策展人的划代也不以年龄为界限,而以策展人关注话题、现实文化情境、综合影响力、策展人机制为主要参考内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