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十年代到现在,陈幼坚与太太收藏的银器已超过六百件
艺术银行VS陈幼坚
陈幼坚=Alan
陈幼坚将自己收藏的达明·赫斯特的作品二次创作成了装置
记者:有比较喜欢的年轻艺术家吗?
Alan:年轻的艺术家喜欢很多,比如说郑路、蒲华、邓心黎。
记者:您购买艺术品的过程中最享受的是什么?
Alan:当然是买的过程,好像去酒吧找女孩子一样的过程。有人价钱比你高就捞不到,别的男生出手快你就捞不到,他出一个奥迪,人就跟他走,不跟我走了。但要是她喜欢我,那么就还是会跟我走。就好比廖一凡这个艺术家的作品,我买过一次,后来又有缘遇到另外一件,我想买,结果对方却打算直接送给我,没有任何动机,堪称奇遇。
记者:收藏作品中您有没有什么遗憾?
Alan:有一次想买张晓刚的一套版画。为什么买不到?因为当天拍卖总共是5套,我又没有想清楚每个多少钱,我喜欢的那个是5套里边最醒目的,但因为它不是在前面拍,我买了一个后剩下的钱就不够了。这很遗憾,所以以后我清楚了,不应该5套都想要,重点应该放在最想买的那一个。
记者:您的兴趣一直在变,回头看以前收藏的作品有什么感觉?现在还特别喜欢吗?
Alan:没有想过,因为我收藏的很多艺术品还没打开。比如说我买了大概50件左右,最多打开不到10件,没有空间放,艺术品要找一个好的空间才对得起它。不打开是对它的尊重。我的收藏很广泛,这是纯粹的男人的心态,对不同的女性都喜欢。
记者:现在您有转手再卖出去的东西吗?是不是会亏本
Alan:一直在买,一直没有卖过。我觉得买股票会亏,但买艺术品不会亏本。
记者:您最大的藏品是什么?
Alan:最大的藏品是我跟我太太收的,是一艘百年前的外销沉船上的物品,一百年前飞机应用不广泛,很多口岸用船运输货物,这条船上的物品是出口运到欧洲去的,后来沉没。我从第一天见到这批沉睡的宝藏开始,就不断地购买,持续了20年左右。包括茶壶、香水瓶、手袋、化妆盒等状态完美雕工精美的银器,数目高达六百余件。后来我在香港开了一个银器展览。
记者:您画廊艺术家的作品跟您收藏的作品之间有关系吗?
Alan:不一样,因为画廊艺术家完全是从我设计师的角度,我看上他的设计语言在他的艺术里边的表现,有可能完全是一个设计师,但我可以将他变成一个艺术家,这样来做。我收藏完全是更个人的一种做法,一方面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我喜欢,觉得特别有意思,就买下来的。我跟这个画廊的关系都是买作品才开始的。
记者:对国外艺术家的作品有兴趣吗?
Alan:有,我买过达明•赫斯特的作品,他有几个骷髅头,我用他的骷髅头做了一个装置,很漂亮。安迪•沃霍尔的我也买过,买过一张上世纪50年代的手稿(原稿)。
记者:之前您搞艺术创作是受您以前那个老板的影响,那么收藏呢?
Alan:那个拍照片的老板收藏很多佛像,我也喜欢这个,手里大概有二十多个,中国、泰国的都有,我每次去泰国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买佛像。我记得最漂亮的那座是几百年前移民去泰国的福建家族后人留的,他们移民时带过去很多佛像。现在我在泰国可以买到中国几百年前的佛像,内地找不到,因为不允许卖出,就是放在家里边。
记者:现在有一种言论说香港文化一直在衰退,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您怎么看?
Alan:香港文化要回来了。香港艺博会被巴塞尔投资,而且香港艺术展览的氛围标准非常国际化,包括展览的模式,包括Party。我们去Party都是晚装去的,女性全部是盛装的拖尾裙,可以说很郑重。中国内地比我们有钱得多,但是有钱不代表有品位,用钱买整个屋子都是大牌子的艺术品,并不能叫有品位。
记者:内地和香港相比,文化品位的欣赏方面有什么不同?
Alan:内地文化很深,比香港更深,但是没有生活的态度,不懂得每年去巴黎买什么样的衣服,在什么地方喝咖啡,看似国际化不代表品位,这是需要沉淀的。一讲话一走路就知道是不是淑女,不管拿什么包包都没用。香港是一百年才改变成这个样子,是时间沉淀下来的,品位没有速度感,不是压缩过来的,钱可以快速过来,但是品位不可以。因为整个中国经济太火了,有钱人太多,钱来得太快,却没有心态慢慢培养自己。
记者:对于不懂艺术却想艺术品的人,您会给他们什么样的建议?
Alan:多看展览,这是唯一的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唯一的方法。去看拍卖会,还有多看你们的杂志(笑)。我不赞成单纯为了投资而购买艺术品,这样很容易本钱陷入里面收不回来。
记者:您觉得收藏艺术品最重要的是什么?
Alan:有钱和欣赏的态度。艺术品首先要让自己愉悦,然后是炫耀,再才是投资。一是有钱,钱太多放在银行看不到,买个雕塑你却可以尽管看,这同样是你的;另外就是从欣赏的角度,比如一个普通人可以买一幅几千块钱的版画用来欣赏,而几十块钱买到的也同样可以很漂亮。收藏要看心态,我刚好在两者的边界,不是很有钱,但是想拥有艺术品,有多余的钱就买,就是这样。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