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资料
现在存世的包豪斯档案分在三个主要地方,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柏林的包豪斯档案馆,德绍的包豪斯博物馆,魏玛的包豪斯博物馆。其中资料最多的自然是柏林包豪斯档案馆,但是这个档案馆中唯独缺魏玛时期的全部档案,原因是魏玛包豪斯是国家办的学院,因此在1925年包豪斯搬迁到德绍的时候,不得不把属于魏玛政府的全部学院的资料留下,因此魏玛包豪斯博物馆就得以保存整个1919-1925年之间的全部包豪斯档案,这一点弥足珍贵,因为包豪斯后来的档案不是很完整,特别是1932年搬迁到柏林之后,成为一个私立学校,档案有失落,也有部分包豪斯的文件、作业、记录是给战争前移民美国的包豪斯师生带走了。因此,如果从完整性来看,魏玛档案是最完整的。
在辅仁大学的包豪斯90周年的纪念学术活动上,我讲述了包豪斯的几个议题,也特别谈到了魏玛时期的意识形态、教学的争议,塞奔布鲁特则集中在魏玛包豪斯时期的意识形态在教育、艺术、设计中的体现来讨论。之后我还在会议上就几个关切的魏玛包豪斯议题提出问题,塞奔布鲁特一一给予很准确的答复,我在这一次的活动中学习到很多新的思想,也了解到德国包豪斯研究的现状。
这次的学术会议中,我注意到魏玛包豪斯博物馆馆长塞奔布鲁特教授很突出两个方面的讨论,一个是关于基础课和基础课包含的社会思想内容,第二部分是魏玛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民粹主义思想在包豪斯的反映。
魏玛的情况实在是让人很感兴趣,这个城市虽然小,但是影响力却很大。1919年当格罗皮乌斯去魏玛申请成立国立设计学校、并且命名为包豪斯的时候,魏玛仅仅只有4万居民,可以说基本没有工业。魏玛原来是魏玛大公国首都,有相当悠久的文化传统,也有艺术教育的传统,早在18世纪已经建立了第一所美术学校。魏玛是德国文化最悠久和最重要的城市,哥德、席勒、哲学家尼采都曾经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1919年,魏玛成为战后德国的新首都,在德国历史上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一魏玛共和国(1918-1933)。而包豪斯的存在时间和魏玛共和国基本同时的,这个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而是政治发展史上的逻辑关系。
魏玛共和国是德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尝试,因十一月革命而生,因希特勒与纳粹在1933年上台而结束。虽然1919年的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仍然有效,但纳粹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包豪斯经历了整个过程,1933年4月希特勒上台,魏玛共和国结束,三天后关闭包豪斯,其背后的政治、意识形态的伏笔太清晰了。
法国学者里昂耐尔·理查尔的一本著作《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 就是详细的讨论这个时期的德国的,我刚刚看过中译本不久,写的是1918年到1933年间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日常生活,通过对当时日常生活各方面的描述,意图指出魏玛共和国产生的历史,尤其是社会根源,并指出它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法西斯独裁政治的。作者是比较文学领域的教授,主要研究德国,撰写过《纳粹主义与文化》、《希特勒从何而来?》等著作。在会议上我见到的魏玛包豪斯博物馆馆长塞奔布鲁特时提到这本书,他说写得很生动,是可以作为了解包豪斯的背景来看的。因而,对魏玛共和国的认识和研究,对于深刻的认识包豪斯的性质的情况应该很有帮助。
第二个思考是包豪斯的教育组织,包豪斯在魏玛时期的教育组织努力,和日后包豪斯体系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包豪斯是在1919年4月开学,包豪斯的地点就选在比利时设计师凡·德·威尔德(Henry Van der Velde)1902年在魏玛建立的美术与工艺学校,包豪斯不但接管了学校的校舍,同时还把原来的一批教员也接收下来了。因此,包豪斯和国内目前的美式设计学院一样,基础也还是传统的绘画和艺术,并不是一个从开始就观察设计教育的学校,魏玛过程,是一个逐步的改造过程。
自然,对于我们来说,这个过程就非常有意义了,中国的设计学校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从美术学院、美术院系改造的,因而虽然叫设计学院,但是运作、教学的实质还是美术指导,并且绝大多数院系的领导都是艺术家出身的。而包豪斯用了五年就改造了整个教员队伍,改造了原来是绘画背景的艺术家教员,使之能够为现代设计教育工作,而领导自始至终都是建筑师:第一任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第二任汉斯·迈耶,第三人米斯·凡德罗。有人说我们的建筑学院百分之百是建筑师当领导的啊!但是我们的建筑学院都是理工科系统的,并没有包豪斯这种人文的氛围,也缺乏包豪斯的社会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更没有任何艺术的熏陶,所培养的人往往有技术周全、工科的严谨,缺乏文化思辨的敏感,对艺术的品位,和社会理想观。包豪斯在那么早就能够形成这种综合的教育结构和教育问题,迄今也难以有院校可以与之相比,的确是非常惊人的。
对于格罗皮乌斯来讲,包豪斯是一个微型理想社会的试验,因此虽然学院初办时困难重重,但他却依然在整个教学安排和教学组织安排之中,贯穿这种社会试验的思想。比如他批准学生可以在学校的董事会中占有两个席位,参与讨论学院的问题;他要求学生组成一个学生会联盟组织,把学生团结起来,互相帮助,组织各种活动,内容从举办讲座到星期六的郊游等等,尽量使学生参与学校的决策,以达到民主化的目的。
格罗皮乌斯成立包豪斯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他认为艺术与手工艺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活动的两个不同方面而已,因此,他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改革,使它们得到良好的、和谐的结合。强调工艺、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是他长期以来的理想。他的这种思想清楚地表现在他撰写的《包豪斯宣言》中。为了达到这个结合的目的,他力图对于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而改革的中心在于利用手工艺的训练方法为基础,通过艺术的训练,使学生对于视觉的敏感性达到一个理性的水平,也就是说对于材料、结构、肌理、色彩有一个科学的、技术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人感受。按照他的理想,设计教育应该在重视技术性的基础上,再加上艺术性创造的合一,强调技术性、逻辑性的工作方法和艺术性的创造,是初期教学改革的中心。因此,作为技术性的、逻辑性的、理性的教育的根本,基础课程的教育改革自然成为他的改革的中心内容。
包豪斯早在1933年4月份就给希特勒封闭了,从建校的1919年到关闭的时候为止,在包豪斯读过书的学生大概有900多人,绝大部分是德国人,教师10几个人,学校关闭之后没有再开办,从规模来看,那么早年存在过的小学校应该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但是包豪斯却有点不同,是因为这个学校开启了现代设计教育的模式,之后影响到美国,战后再影响世界各地,成为很多人心目中设计学院之源,或者现代设计教育的模式之一。很多设计学校在开办的时候,自觉或者不自觉都受到包豪斯教学体系的影响,比如基础课、理论课、设计专题三大板块的构成方式,其实就是从包豪斯开始的,比如现在形式、色彩训练的方式,也是从包豪斯开始的,教学和生产结合,现代主义纯粹风格的设计,也都和包豪斯有密切关系。因此,虽然学校不大,毕业人数不多,历史不长,但是说到现代设计教育,包豪斯总是一个很难绕开的主题。
【相关链接】
【编辑: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