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展览《流—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艺术研究院十年回顾展》,此次展览为零艺术中心提供了判断自身定位的机会。此次展览展示了阿尔弗雷德电子艺术研究院十年以来的50位访问艺术家和三个艺术团体的数字版画、视频、声音到互动装置等多种媒介艺术。参展的艺术家有John Cage,Ann Hamilton,Gary Hill,Kiki Smith,Pauline Oliveros,Karlheinz Stockhausen,Pamela Joseph,Robert Brinker,Joseph Scheer,Peer Bode等,还有中国艺术家徐冰、张培力、陈小文、宋冬、马刚、费俊、迟鹏。展览对于当代中国艺术界极具现实意义。对于零艺术中心来说则是打开了国际视野,引入了国际优秀艺术家,对中心的艺术理念、自身定位和发展平台都有了全面提升并在无形中提高了艺术水准。
2007年的《突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锐艺术展》是零艺术中心的一个转折点,这次展览显然与今年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以及“青年艺术100”的性质都相同,都是挖掘新锐艺术家的潜质、呈现新锐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为青年艺术家搭建平台。
李象群多年以来坚持“把学院的艺术推向社会”的艺术理念,让学生的作品从学校走向社会,将象牙塔内的展览摆到社会上来,打破了学生的作品只能在学校展览的常规。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著名教授,李象群发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和市场的整个创作链条中没有相互衔接的中间环节,所以零艺术中心在《突围》的展览中其实是在做一种推动的尝试,但在这种尝试中,这个缺环需要很大的衔接力量,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只有集合更多的力量才能为学院与社会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和平台。
展览的名称”突围“也意在实现一种新突破。李莫唯对于《突围》感触最深的是中国美术馆在此次展览中收藏了学院新锐艺术家的7件作品。这既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肯定,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种新的希望。而对于当时的798艺术区来说,中国美术馆进入798收藏作品,还尚属首次,这对零艺术中心来说也是极大的鼓励。也是从此次展览开始,李莫唯认定了零艺术中心展览的学术性方向,开始把推动年轻艺术家发展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这种担当和自信也让零艺术中心的影响越来越大。
2008年的展览—《集》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以及鲁迅美术学院三个院校的提名展。“《集》的作品均选自三所艺术院校的雕塑系师生,以及毕业于此三所院校的高材生,这也是值得人们关注的一点。汇在《集》里面的作品,具有较大的美学价值和学术价值,是比较全面地反映当代中国雕塑艺术形态的一次呈现和展示。相信它会引发人们对中国现代雕塑艺术走向如何向良性方向发展,以及雕塑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等重要问题展开新的思考,也会带来新的启示。”在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的文章中这样提到,“《集》或许可以理解为当代中国雕塑界的集结号。”
通过这次展览感受到了青年艺术家的生存困境。“一次展览对于年轻的艺术家的推动力量是很小的,很多优秀的雕塑艺术家在从学院步入社会的过程中,面对生活压力时往往会选择放弃,这让我觉得特别可惜,所以我特别希望我能把他们拉回来。也是在这种现实中让我发现零艺术中心需要作为一种持续的推动力量把优秀的艺术家推到他们应该有的位置。”
最近两年中,李莫唯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让零艺术中心做短暂的“停留”来回头审视走过的路,重新思考当下的现实问题,从而梳理出一条发展脉络和零艺术中心未来的方向。
艺术中心应该与艺术家保持何种合作关系,展览怎么做、以什么形式做,怎样的措施能使搭建的平台更为专业,这些都是李莫唯正在或将要面对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意味着零艺术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运作路径。记者:请您谈谈零艺术中心的展览计划。
李莫唯:展览计划可分几个层面来说。在2006年《红旗飘飘飘》当代艺术展,其中的作品《堆云.堆雪:雪》在当时脱颖而出,其影响力至今都具有“扩散”效应。随后我决定将展览做的有延续性,持续推出高水准的雕塑作品。当然,增强学术意义一直是展览所追求的重要标准之一。08年《视差》展作为《红旗飘飘飘》的延续,呈现很多精彩的雕塑作品。今年计划在6月将推出《红旗飘飘飘》延续型的当代艺术展。其二、07年的《突围》展览呈现出很多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家。而后每年举办的青年艺术家推荐展。出新人,出新作,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视角的零艺术中心青年当代雕塑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我们将雕塑作品推向国际,积极参与国际间艺术交流与对话。相信中国当代雕塑作品会让国际观众们耳目一新,请大家拭目以待。
记者:您对合作艺术家的选择是否有您个人的标准?
李莫唯:是的。通过多年的展览经验,我对艺术家的判断更为明晰和确定。除了具有较强的功底外,我首先看艺术家能力的具备度,第二,能力的潜质度,第三,能力的发挥度,第四,能力的态度,更重要的还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对艺术的悟性,还应该具有对社会的责任感。
记者:零艺术中心目前面临的困境有哪些?您是否有解决对策?
李莫唯:和其他大多数艺术机构一样,首先不能回避的就是资金问题,零艺术中心之前做了很多公益性的展览,但这不是一种可持续的运营方式,我们一直在思考实际的运营问题。曾考虑是否可以用艺术基金的方式运营,但是前提必须是不损坏艺术家的利益。与艺术家的合作方面,我们也一直在寻找一种更长远的,对艺术中心和艺术家都能起到推动作用的合作方式。目前最大的困境是雕塑艺术发展的大环境力量薄弱,但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方向,便不容退缩,面对各种问题我们必须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解决。从最基础的环节开始,一步步梳理发展脉络,突破局面。
记者:请您谈谈您对零艺术中心的未来规划。
李莫唯:零艺术中心已经做了很多比较成熟的展览,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明确了对于艺术中心的定位,并且对艺术家的推动也有自己的衡量标准。我们会一直挖掘新锐艺术家,为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储备新生力量。我希望零艺术中心能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发展尽微薄之力,同时零艺术中心所做的工作不仅仅是推动,也能对雕塑艺术的发展史做部分文献梳理,最终能够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提供一个历史样本。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