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君说,这种宋代堆塑瓶经常被当作招魂瓶毁坏。
“潘家园”还有可收藏的东西吗?现在经常有人这样提问。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院长李彦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潘家园”肯定有真货,而且有很多文物价值非常高,收藏爱好者不能总是把目光盯在“热门”上,而要学会在“冷门”中发现真正有价值的宝物。
李彦君院长最近编写了《十大冷门》收藏系列丛书,涉及陶瓷、青铜、雕塑、玉器和杂项中的多个门类,对如何在收藏中避“热”寻“冷”提出了独到见解。
李院长说,现在去“潘家园”,随处可见仿制的元青花、红山玉猪龙,吸引了不少追“热”者的目光,而汉绿釉和远古石器等则很少有人关注。李院长认为,汉绿釉之所以被冷落,主要原因是存世量大,制作工艺相对简单,而且是冥器,被人们所忽视也在情理之中。从文物保护和收藏研究的角度看,汉绿釉代表了汉代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不仅器型丰富,而且有相当多的器物工艺精湛。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收藏了一件汉代绿釉陶壶,乾隆皇帝特别喜欢此壶,写下一段赞美文字,命人刻在壶的圆腹上。远古石器属于工具类,工艺粗糙,造型简单,也被人们冷落。实际上,新石器时期的生产工具已有上万年历史,代表了当时的经济、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高的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这类石器目前存世量较大,仿品不多,价格也不高,是收藏的好时机。
在与李院长的交谈中,他总是提到“冷门”与文物保护的关系,他有一种深深的忧虑。重视“冷门”不只是给收藏者提供“捡漏”的机会,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提高文物保护的意识。他举了一些因某种偏见造成文物损坏的事例。宋代江西白釉龙虎堆塑瓶一直被认为是盛放骨灰的冥器,被当作不吉利的器物,遭到任意毁坏,存世量大量减少。其实,这种被误叫作魂瓶的器物是装粮食用的带有吉祥象征的冥器,根本就不是用来招魂的。它的工艺繁复,制作难度极大,而且流行时间短,数量有限,颇为珍贵。他接着举例说,银锭是由工匠手工铸成的,不同于铜钱银币倒模或机铸,因而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各地铸造的银锭形状不同,铸造的机构和人员也不同,加上银锭上铸有收入来源、产地、年份、炉名等内容,因此银锭成为研究古代国家税收制度以及银两铸造史、货币流通史的重要文物。有些收藏者较为关注“袁大头”、“龙洋”等传统机制银币,而简单地认为银锭无科技及艺术含量,缺少把玩功能,把它单纯看作是一种贵金属。在民间经常有人把银锭熔化后改成戒指、手镯等首饰,而用秦砖汉瓦砌猪圈、明清窗棂当柴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造成重要文物的大量损失。
李彦君还提到了古代漆器、丝织品、官印、铜剑、画像石等许多被人们普遍忽视的“冷门”。他认为,不能把收藏单纯地看作是经济行为,片面地认为拍卖纪录高的门类才有投资价值。收藏首先是文化行为,市场价格不高的物品不一定文物和艺术价值低。收藏爱好者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在市场遭遇冷落却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藏品,在收藏过程中进行发掘和保护,化“冷”为“热”,这样的收藏才具有更大的意义。
【相关链接】
【编辑:田茜】